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楼梦断晓啼莺。
绣幕峭寒生。
二月江南春晚,
深巷卖花声。
苔藓薄,柳烟轻。
最凄清。
昨宵风雨,今朝寒食,
来日清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忧愁景象,红楼梦已破,早晨的莺鸟啼鸣传来,绣制的帷幕在寒冷中显得更加清冷。二月的江南,春天已晚,深巷中传来卖花的声音,薄薄的苔藓,轻柔的柳烟,显得格外凄清。昨夜的风雨,今朝是寒食节,未来的清明节也在眼前。
注释
- 红楼梦断:指的是昔日的美好梦境已然破灭,暗示了失落和无奈。
- 啼莺:指莺鸟的叫声,象征春天的到来,但这里却带着一种哀伤的情调。
- 绣幕:精美的帷幕,常用于形容闺阁女子的生活环境。
- 寒食:寒食节,传说中是纪念介之推的节日,此时不点火做饭,以纪念其忠义。
- 清明: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日子,带着浓厚的思念和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云凤,清代女诗人,她的诗词多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而著称。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爱情的深切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之际。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诉衷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时节的孤独与忧伤。开头的“红楼梦断”,便隐喻着一段美好爱情的破灭,带有浓重的失落感。接下来的“晓啼莺”则透出一丝生机,尽管莺鸟的歌声在传达春的气息,却也暗含诗人的无奈与哀伤。
诗中提到的“绣幕峭寒生”,将春天的寒意与温暖的期望进行对比,突显出一个女子在这个季节的内心矛盾。二月的江南,春天已近尾声,但“深巷卖花声”却为这份凄凉增添了一丝生机,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
最后的“昨宵风雨,今朝寒食”,不仅是一种时间的流逝,更是对过去和未来的感叹。寒食与清明的交替,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哀伤的延续,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思念和无尽的忧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楼梦断晓啼莺:梦的破碎与晨鸟的啼鸣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无奈。
- 绣幕峭寒生:描写寒冷的环境,映衬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 二月江南春晚:通过季节与地域的描写,表达春天的迟缓与生活的无常。
- 深巷卖花声:生活的琐事与美好事物的并存,反映出一种生存的希望。
- 苔藓薄,柳烟轻:细腻的意象描写,勾勒出一种清新却又透着凄凉的氛围。
- 最凄清:总结全诗的情感基调,强调孤独与悲伤。
- 昨宵风雨,今朝寒食:时间的流逝,如同生活的变迁,带来无尽的思考。
- 来日清明:未来的清明节,意味着对逝去的怀念,暗含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诸如“红楼梦断”暗示了失去的美好。
- 对仗:如“昨宵风雨,今朝寒食”,形成鲜明的时间对比。
- 拟人:通过“啼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得景物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女性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哀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与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 红楼:象征着美丽的梦想与理想生活。
- 莺:象征春天与新生,亦隐含着无奈。
- 寒食:代表着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生命的反思。
- 清明:象征着祭奠与怀念,深刻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红楼梦断”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美好的回忆
- C. 对未来的希望
-
“昨宵风雨,今朝寒食”意在表达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美好的生活
- C. 对春天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谁?
- A. 介之推
- B. 李白
- C. 杜甫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孙云凤《诉衷情》与李清照《如梦令》
两首诗都表现了女性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但孙云凤的作品更强调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孙云凤通过环境的变化反映内心的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对月光和梦境的描写来传达对失去的追忆。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以上为《诉衷情》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