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好》
时间: 2025-01-04 07:24: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正好
栏菊愁烟沾秋露。
天微冷双燕辞去。
月明空照别离苦。
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雕寒树。
凭阑望迢遥长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
特寄传知何处。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菊花在栏杆上,因愁苦而沾染上了露水。天气微微变冷,双燕已经离去。明亮的月光空照着离别的苦楚,透过洁白的光芒照进朱红色的门窗。夜里西风吹来,雕刻着寒冷的树木。我倚靠在栏杆上,远望那漫长的道路。用花笺写下了此时的情绪,特意寄去希望能传达给你,究竟寄往何方呢?
注释
- 栏菊:指的是种植在栏杆上的菊花,寓意孤独与思念。
- 愁烟:形容愁苦的情绪,如烟般缭绕。
- 双燕:指一对燕子,象征离别和失去。
- 朱户:红色的门,代表着温暖的家。
- 西风:秋天的风,带来寒意,象征着季节变迁。
- 花笺:用来书写的纸,常用于表达情感。
典故解析
- 菊花:象征着孤独和坚韧,常用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燕子:在中国文化中,燕子象征着春天和团聚,离去则暗示着失落和分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安世,生于宋代,字子元,号定斋,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雅致。其作品往往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正值离别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愁苦与思念,表达对远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诗歌鉴赏
《端正好》是一首情感丰富的古诗,诗中以自然景物为依托,细腻地描绘了秋天的凄凉与离别的苦楚。诗的开头部分,栏菊与秋露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菊花的愁苦与烟雾缭绕的意境相互交织,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寂。
接下来的“天微冷双燕辞去”一句,双燕的离去不仅是季节变迁的象征,更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随着夜色降临,西风的到来又给诗人带来了更深的寒意,雕刻着寒树的意象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凭阑望迢遥长路”句,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渺茫与不安,长路漫漫,似乎没有尽头,令人倍感孤独。最后两句的“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则是将内心的情感通过书信传达给远方的友人,寄托着希望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意象的巧妙运用,表现了秋天的凄凉、离别的苦楚以及思念的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与对友人的牵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栏菊愁烟沾秋露:栏杆上的菊花因愁苦而沾染上秋天的露水,表现出诗人的悲伤。
- 天微冷双燕辞去:天气微寒,燕子已飞离,暗示着离别的无奈。
- 月明空照别离苦:明亮的月光照耀着离别的苦楚,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透素光穿朱户:清冷的光透过朱红的门窗,带来一种寂静的美感。
- 夜来西风雕寒树:西风夜来,寒冷的树木被雕刻得更加冷清,象征季节的变化。
- 凭阑望迢遥长路:诗人倚靠栏杆,远望那遥远而漫长的旅途,表达出一种渺茫感。
- 花笺写就此情绪:用花笺写下了此时此刻的情感,表明情感的真挚。
- 特寄传知何处:希望能将这份情感寄给远方的友人,但又不知寄往何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菊花的愁苦与烟雾相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拟人:西风“雕刻”寒树,赋予自然以人的行为,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思念的主题展开,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与关切,传达出一种浓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栏菊:象征孤独与思念。
- 燕子:象征离别与团聚的渴望。
- 月光:象征寂寞与思念。
- 西风:象征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
- 花笺:象征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栏菊”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自然的美 -
“双燕辞去”中的双燕象征着: A. 团聚
B. 离别
C. 旅行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思念与无奈
C. 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孤寂与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与杜安世的《端正好》都描绘了秋天的意境,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时局的感慨,而杜安世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赏析》
- 《杜安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