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中措
作者: 杜安世〔宋代〕
养花天气近清明。丝雨酿寒轻。
满眼春工如绣。消磨不尽离情。
行行又宿,小桃旧坞,芳草邮亭。
唤起两眉新恨。绿杨深处啼莺。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养花天气已接近清明节,细雨轻轻洒落,带来一丝寒意。
眼前的春色如同精美的绣品,但这份春色却无法消散我的离愁。
我走过小路又在旧桃树旁过夜,芳草如茵的邮亭映入眼帘。
这使我又想起新的怨恨,深绿的杨树下传来黄莺的啼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养花天气: 指适合种花的春季天气。
- 清明: 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象征春暖花开。
- 丝雨: 细雨,像丝一样轻柔。
- 春工如绣: 形容春天的景色如精美的绣品。
- 离情: 离别之情。
- 旧坞: 旧的停泊处,指的是小桃树旁的地方。
- 芳草邮亭: 指芳草丛生的小亭子,可能是邮递的地方。
- 新恨: 新的怨恨,指因离别产生的新愁苦。
- 绿杨深处: 绿杨树的深处,指安静隐秘的地方。
- 啼莺: 黄莺的鸣叫声。
典故解析:
- 清明节: 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春天和祭祖的重视。
- 春工如绣: 可能借用古代工艺品的精美,形容春天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安世,宋代词人,以词风清新、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朝中措》写于春天的清明前后,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思念和愁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离愁别绪的普遍感受。
诗歌鉴赏:
杜安世的《朝中措》是对春天和离别情绪的深刻描绘。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离愁的交织。开篇“养花天气近清明”,点明了时间的背景,引出春天的气息。接着“丝雨酿寒轻”,细雨如丝,带来一丝寒意,营造出一种清新但又略显凄凉的氛围。
“满眼春工如绣”,将春天的美丽与离愁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无奈。诗人行走在小桃旧坞,芳草邮亭,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温暖,却又因“唤起两眉新恨”而感到愁苦。最后一句“绿杨深处啼莺”则通过鸟鸣声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离愁情绪,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
整首词情景交融,意象鲜明,借助春天的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体现了宋代词人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养花天气近清明: 说明时间已接近清明,暗示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 丝雨酿寒轻: 表达春雨的细腻与轻柔,同时也带来一丝寒意。
- 满眼春工如绣: 描绘春天的景色如同精美的绣品,让人陶醉。
- 消磨不尽离情: 虽然春色宜人,但心中的离愁却难以消散。
- 行行又宿,小桃旧坞: 说自己在旧地方停留,勾起了过往的回忆。
- 芳草邮亭: 描述了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场景。
- 唤起两眉新恨: 由于美景而引起的新愁苦。
- 绿杨深处啼莺: 通过鸟鸣声进一步渲染情感,表现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春工如绣”,将春天的美丽比作精美的绣品。
- 拟人: “唤起两眉新恨”,将情感赋予自然景物。
- 对仗: 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离别的伤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美好,反映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 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 细雨: 传达柔和与凄凉。
- 桃树: 象征着美好回忆。
- 黄莺: 表达春天的声音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养花天气”中的“天气”指的是: A. 时间
B. 气候
C. 情感
D. 场景 -
“唤起两眉新恨”中的“新恨”指的是: A. 新的喜悦
B. 新的愁苦
C. 新的希望
D. 新的回忆 -
诗中描绘的小桃旧坞象征着什么? A. 未来
B. 过去的回忆
C. 现实的烦恼
D. 对春天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杜安世的《朝中措》均描绘春天,但前者多了对国事的忧虑,后者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杜安世诗词集》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