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郑员外》
时间: 2024-09-19 21:21: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
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
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
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
白话文翻译:
这位郡守公正而明察,古今能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忧心民众的苦难,像那清吟的苦楚;
保持节操,却像未曾达到的贫困。
锋利的刀刃以前可以切玉,现在的清潭绝不容许有污垢。
隐士又怎能与华丽的旗帜相干呢?
他甘愿划着渔舟,去钓取鱼线。
注释:
- 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
- 至公:极为公正。
- 至察:极为明察。
- 忧民:忧心百姓的困苦。
- 清吟:指清晰的吟唱,形容忧苦的情感。
- 守节:保持节操。
- 利刃:锋利的刀。
- 切玉:比喻精准。
- 澄潭:清澈的潭水。
- 潜夫:隐士,指不显露于世的人。
- 旌旆:华丽的旗帜。
- 甘棹渔舟:甘愿划着渔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唐代诗人,生于公元文宗时期,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时期,作者通过描绘理想的官员形象,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上郑员外》是一首充满思考和对比的诗作。诗人以郑员外为题,透过对理想官员的描绘,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开头两句“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通过对郑员外的赞美,抒发了对贤明官员的渴望。接下来的“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官员应有的责任与理想的期待。诗中运用“利刃”和“澄潭”的意象,强调了清白与纯净的重要性,显示出正直与清廉的不可或缺。最后两句“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则强调了隐士的淡泊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对浮华与喧嚣的拒绝,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气韵清新,情感真挚,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出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郡至公兼至察:郑员外作为郡守,公正且明理。
- 古今能有几多人:感叹如此优秀的官员在历史上有多少。
- 忧民一似清吟苦:忧心民众的苦难,像那清唱的忧伤。
- 守节还如未达贫:保持节操,但生活却未必富裕。
- 利刃从前堪切玉:锋利的刀刃曾可切玉,象征精确与清白。
- 澄潭到底不容尘:清澈的潭水不容杂质,象征纯洁。
- 潜夫岂合干旌旆:隐士怎可与华丽的旗帜相干。
- 甘棹渔舟下钓纶:他宁愿划着小舟,去钓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民与清吟的苦楚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清潭象征清白、纯净,富有深意。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理想官员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对民众疾苦的关心,以及对个人节操的坚守,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吟:象征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利刃:象征着公正与清白。
- 澄潭:象征清晰与纯净。
- 渔舟:象征隐士的淡泊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干所描绘的理想官员具有哪几种特质? A. 公正与明察
B. 富有与权势
C. 忧民与守节
D. A和C -
诗中“澄潭”象征的含义是? A. 水的清澈
B. 清白与纯净
C. 浮华与喧嚣
D. 贫困与忧愁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上郑员外》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方干的诗更注重于理想官员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方干传》
以上内容为《上郑员外》的全面分析及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