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时间: 2024-12-31 15:27:47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纳兰性德 〔清代〕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白话文翻译:

问你为何轻易就离别,一年中能有几次团圆的月亮呢?
杨柳刚刚吐出新芽,故乡的春天已然结束。
春天来去匆匆,我无法再回去,
小船在松花中划行,隔着这层层的春水。
往日的回忆随寒潮而去,
啼叫的杜鹃仍在诉说未解的怨恨。

注释:

  • 轻离别:轻易的离开,指对离别的态度。
  • 团圆月:指中秋圆月,象征团圆的时刻。
  • 杨柳乍如丝:杨柳刚发芽,像细丝一样柔软。
  • 故园:指故乡。
  • 春尽时: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 松花:松树的花,象征春天。
  • 旧事逐寒潮:过去的事情随着寒潮而去。
  • 啼鹃:杜鹃鸟,常在春季啼叫,象征离别与思念。

典故解析:

  • 离别:在古代文学中,离别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象征着人们对亲情、友情的思念。
  • 团圆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象征着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
  • 杨柳:在古诗中,杨柳常用于表现春天的美丽与生机,也象征离别时的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清代诗人,满族人。他的词风细腻、情感真挚,常以个人情感为题材,展现了强烈的悲伤与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纳兰性德生活的动荡时期,离别与思念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是纳兰性德表达离别情感的一首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亲友的牵挂。开篇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便引人深思,离别的轻易与否,往往与情感的深厚有关。接着,诗人通过对团圆月的提及,表达了对团圆时光的渴望,暗示了一年中团圆的机会是多么少。在“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中,春天的短暂与故乡的遥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则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愁绪,春天的象征却无法再回,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奈与失落。最后,诗人用“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来总结,往日的回忆随寒潮而去,杜鹃的啼鸣更是让人倍感凄凉,未解的情感依然在心头萦绕。全诗情感绵长,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离别之痛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问君何事轻离别:开篇以问句形式直入主题,表达对离别的疑惑。
  2. 一年能几团圆月:强调团圆的稀少与珍贵。
  3.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通过春天的意象表现离别后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
  4.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描绘春去无踪的无奈,船与松花隔开的意象增添了情感的隔阂。
  5. 旧事逐寒潮:暗示往日的回忆随时间流逝而淡去。
  6. 啼鹃恨未消:杜鹃的啼鸣象征着离别后的思念与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杨柳乍如丝”比喻春天的柔美。
  • 拟人:“啼鹃恨未消”赋予杜鹃鸟情感,增强了思念的氛围。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思乡、时间流逝的描写,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对团圆的渴望。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所承受的孤独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离别的柔情。
  • 团圆月:象征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刻。
  • 寒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往日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团圆月”主要象征什么? A. 亲情
    B. 离别
    C. 孤独
    D. 旅行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杨柳乍如丝”主要描绘了春天的____

  3. 判断题: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常表现出浓厚的喜悦与乐观。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A
  2. 柔美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词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纳兰性德更加注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却共同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与离别的深切感悟。

参考资料:

  • 《纳兰性德诗词集》
  • 《清代诗词概论》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