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色江声共寂寥,
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
芳草何须怨六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水的寂静与孤寂,江水的声音与山的颜色交融在一起,显得分外凄凉。十三陵的树木在傍晚时分显得萧条,回想起中原的事业与江左的繁华,感慨芳草何必怨恨六朝的衰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色江声:形容山的色彩和江的声音。
- 寂寥:寂静冷清。
- 十三陵:指的是明代皇帝的墓葬群。
- 萧萧:形容树木的凋零声或风声。
- 中原事业:指的是中原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成就。
- 江左:古代指的是长江以东的地方,常与繁华的文化联系在一起。
- 芳草:美丽的草地,象征繁华的往昔。
- 怨:抱怨、埋怨。
典故解析:
- 六朝:指的是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对六朝的追忆中,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满族人,清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词作闻名。他的词风清新秀丽,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纳兰性德在政治动荡和个人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苦闷与思考,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秣陵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诗中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山色与江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孤独的氛围。开篇的“山色江声共寂寥”,将读者带入一个沉寂的环境中,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接着,诗人提到“十三陵”,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象征,更是对明代辉煌的追忆。树木的萧瑟则暗示着历史的衰败与无情,传达出一种对往昔的惋惜。
诗的后两句则引入了“中原事业”和“江左”,形成了对比。中原地区曾经的辉煌与江左的繁华形成鲜明对照,显示出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感慨。结尾的“芳草何须怨六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理解与包容,似乎在说,过去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我们无需对历史的变迁抱怨。
整首诗情感真挚,思考深刻,既有对历史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思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色江声共寂寥:描绘出山和江水的景象,二者一同构成了一种孤寂的情绪。
- 十三陵树晚萧萧:提到明代皇帝的墓地,晚风中的树木凋零,暗示着历史的沧桑。
- 中原事业如江左:中原的成就与江左的繁华相提并论,表明历史的辉煌与衰落。
- 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象征美好的事物,表达对六朝辉煌的怀念与对历史的宽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色江声”与“十三陵树”,形成了工整的对比。
- 比喻:用“芳草”来象征历史的美好与希望。
- 拟人:树木的“萧萧”声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无情。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历史变迁的宽容,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永恒与变化。
- 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记忆。
- 十三陵:象征着辉煌的历史与权力的消逝。
- 芳草:象征美好与希望,寄托了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三陵”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皇帝的墓地? A. 唐代
B. 明代
C. 清代 -
“芳草何须怨六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什么态度? A. 恨
B. 忍受
C. 宽容 -
诗中的“江左”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A. 长江以东
B. 长江以西
C. 黄河流域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纳兰性德的《秣陵怀古》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了豪放与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但杜甫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纳兰则更多展现了一种个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宽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读》
- 《纳兰性德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