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送曹镜初之皖》
时间: 2025-01-19 15:54: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怨慢 送曹镜初之皖
周祖同 〔清代〕
怅同是天涯羁旅,
恨别伤离,黯然难赋。
满目烽烟,忍堪飘泊不归去。
侧身东望,指点点金堤树。
树外是斜阳,只不见皖公山暮。
无语,奈萧萧落叶,未把玉骢留住。
家山梦里,怎知我客程还阻。
更休说绝代才华,也一例琵琶酸楚。
怕后夜思量,淮水都无情绪。
白话文翻译:
在这天涯的旅途中,我感到无比惆怅,
对离别的痛苦深感怨恨,心情黯然无以描绘。
满眼都是战争的烽烟,怎能忍受漂泊不归?
我侧身向东望去,指着那金色堤岸上的树木。
树外是西斜的太阳,只是看不见皖公山的黄昏。
无言以对,只能看着萧萧落叶,未能留住我的骏马。
在梦中思念家乡,怎知我的旅程依然阻碍重重。
更不必提那绝世的才华,也只如琵琶般令人伤感。
怕是夜深人静时思量,连淮水都显得无情。
注释:
- 怅:感到惆怅、失落。
- 羁旅:旅途中的漂泊状态。
- 黯然:心情沉重,无法自主。
- 烽烟:战乱的象征,指代国家动荡。
- 玉骢:美好的骏马,象征高贵和理想。
- 皖公山:指的是皖山,象征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祖同,清代诗人,以其情感真挚和语言优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离别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友人曹镜初之际写成,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时光的感伤。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苦恼,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长亭怨慢 送曹镜初之皖》表现了在离别之际,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自己漂泊生活的深刻感慨。诗的开头以“怅同是天涯羁旅”引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叹,极具感染力。接着,描绘了满目烽烟的现实,暗示着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诗人在侧身东望之际,眼前的金堤树令人想起故乡的美好,却又与皖公山的黄昏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特别是“无语,奈萧萧落叶”一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落叶象征着离别和失去,进一步加重了诗中离愁别绪的情感。最后,诗人提到“怕后夜思量,淮水都无情绪”,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情感的无奈,语言深沉,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怅同是天涯羁旅:表达了对共同经历漂泊的惆怅。
- 恨别伤离,黯然难赋:恨离别的痛苦,心情沉重,难以抒发。
- 满目烽烟,忍堪飘泊不归去:眼前战争的景象让人难忍漂泊的苦。
- 侧身东望,指点点金堤树:转身向东望去,指着美丽的堤岸树木。
- 树外是斜阳,只不见皖公山暮:夕阳西下,却看不到故乡皖公山的黄昏。
- 无语,奈萧萧落叶,未把玉骢留住:无言以对,只能看着落叶,无法留住骏马离去。
- 家山梦里,怎知我客程还阻:梦中思念家乡,却不知旅途依然艰难。
- 更休说绝代才华,也一例琵琶酸楚:不必提及自己的才华,犹如琵琶般令人伤感。
- 怕后夜思量,淮水都无情绪:害怕夜深思念,连淮水也显得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离别比作“落叶”,形象生动。
- 拟人:将淮水描述为“无情”,增添情感深度。
- 对仗:如“恨别伤离”与“黯然难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漂泊与思念,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丰富,意蕴深远。
意象分析:
- 金堤树:象征故乡的美好,承载着对往昔的追忆。
- 斜阳:暗示时光流逝,带来离别的伤感。
- 落叶:象征离别和生命的短暂。
- 淮水:代表无情的时间和命运,强化了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骢”象征什么? A. 美好的骏马
B. 朋友
C. 故乡 -
“怅同是天涯羁旅”中的“羁旅”意指什么? A. 回家
B. 流亡生活
C. 旅行 -
诗人对离别的感情是: A. 轻松
B. 愉快
C. 痛苦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更突出友情的深厚;而《长亭怨慢》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漂泊。
- 《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的静谧,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为细腻,与周祖同的直接痛苦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周祖同的生平及其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