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四犯 咏阑影》
时间: 2025-01-08 00:09: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密密疏疏,恰亚字回环,苔砌低认。月地斜看,筝柱几曾端正。扶出半幅惊鸿,奈背面暗愁谁省。又翠阴转过云廊,花底屧痕俱损。断红千折描难尽。印凉波井梧秋近。玲珑不隔蓬山路,偏写离人孤凭。一片画格高低,闪入风帘灯冷。问碧城何许,空绾著相思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悠远而又幽静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离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密密疏疏”展现了院子里苔藓的状态,似乎在说那里的环境既密又疏。月光斜照,筝柱似乎不曾端正,隐喻着往日的美好已不复存在。接着,诗人扶出一幅惊鸿的画作,但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暗愁。随着翠阴的转动,花底的足迹也显得模糊不清。断红的花瓣千折万折,似乎难以描绘尽。而凉风袭来,秋意渐近,诗人感叹离人孤独的心情。最后,诗人向碧城发问,似乎在追寻着那份相思的影子。
注释
- 密密疏疏:形容草木的茂密和稀疏。
- 亚字回环:指形状像“亚”字一样的曲折回环。
- 苔砌:指用青苔铺成的石阶或地面。
- 筝柱:古代乐器“筝”的支柱。
- 惊鸿:比喻轻盈灵动的美好事物。
- 翠阴:绿色的阴影,代表树木的阴影。
- 屧痕:鞋印,足迹。
- 断红:折断的红花。
- 玲珑:形容精致细腻。
- 蓬山路:指通往蓬莱仙境的道路,象征理想或美好境地。
- 碧城:青色的城池,象征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则沄,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见长,常常流露出对自然和人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玲珑四犯 咏阑影》创作于清朝,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幽的氛围。诗人以“密密疏疏”的景象开篇,带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庭院,周围环境既有生机又略显清冷。接着,诗人以“月地斜看”展现出时间的流逝,筝柱的倾斜暗示着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再。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尤其是“奈背面暗愁谁省”,这一句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分明,前半部分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引出思念,后半部分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一片画格高低,闪入风帘灯冷”让人感受到那份孤独和寂寞。最后的“问碧城何许,空绾著相思影”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顶点,表达了对理想归宿的渴望与对离人深深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密密疏疏,恰亚字回环,苔砌低认。
描述环境的细腻,苔藓覆盖的地面,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月地斜看,筝柱几曾端正。
月光斜照,筝柱的倾斜象征着不完美,暗示美好时光的失去。 -
扶出半幅惊鸿,奈背面暗愁谁省。
画作的美丽与背后的愁苦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忧愁。 -
又翠阴转过云廊,花底屧痕俱损。
绿荫掩盖了旧日的踪迹,花下的足迹模糊不清,象征着记忆的遗忘。 -
断红千折描难尽。
断裂的红花象征着记忆的破碎,难以用语言完美描绘。 -
印凉波井梧秋近。
凉风与秋意的结合,暗示着时间的变化与季节的更迭。 -
玲珑不隔蓬山路,偏写离人孤凭。
精致的描绘不妨碍对理想归宿的渴望,离人仍在孤独中挣扎。 -
一片画格高低,闪入风帘灯冷。
画格的高低变化,暗示着情感的起伏,冷灯下的孤独感愈发明显。 -
问碧城何许,空绾著相思影。
向理想之地发问,体现出对相思的无奈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惊鸿”比喻美好事物。
- 拟人:通过“月地斜看”使月光具有人情味。
- 对仗:如“花底屧痕俱损”与“断红千折描难尽”形成对仗工整的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深情的情感基调。诗人以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理想归宿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苔砌: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宁静。
- 筝柱:代表过去的美好,但又显得不再完美。
- 惊鸿:象征着美好与轻盈的事物。
- 翠阴:树影,象征着自然的生机。
- 断红:象征感情的破裂与遗憾。
- 碧城:理想的归宿,象征着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筝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建筑 -
“问碧城何许”中的“碧城”代表什么? A. 现实中的城市
B. 理想的归宿
C. 诗人的家乡 -
诗中“密密疏疏”描绘了什么? A. 花的状态
B. 草木的状态
C. 水的状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玲珑四犯 咏阑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离人的思念。李清照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同样的情感。
参考资料
- 郭则沄《清诗选》
- 李清照《词选》
- 纳兰性德《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