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8:07:55

汉皇勤远略,晚节相千秋。

不足中原地,犹思一战收。

圣朝方北顾,斜日倚东楼。

庙算知无敌,寒儒浪自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皇勤远略,晚节相千秋。
不足中原地,犹思一战收。
圣朝方北顾,斜日倚东楼。
庙算知无敌,寒儒浪自愁。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皇帝勤于谋划远大的目标,晚年的声望与千秋的治绩相辉映。
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实在是无所作为,心中依然渴望通过一场战争来收复失地。
如今的圣朝正在向北方眺望,斜阳照射在东楼之上。
庙堂的算计无敌于天下,但寒士却只能自怨自艾,内心充满忧愁。

注释:

  • 汉皇:指汉朝的皇帝,象征着治理有道的明君。
  • 勤远略:勤于谋划远大的战略。
  • 晚节相千秋:晚年的成就与声望相交辉映,意指成就卓著。
  • 不足中原地: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 圣朝:指当时的朝代,可能是指宋朝。
  • 斜日倚东楼:夕阳西下,斜晖照耀东边的楼阁。
  • 庙算知无敌:指朝廷的谋略或计算,认为自己在战场上无敌。
  • 寒儒:寒门士人,指那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
  • 浪自愁:无所作为,自感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作品多表现对时事的关注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内忧外患的局面,诗人借古论今,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 其四》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的交织。首联提到“汉皇勤远略”,不仅是在赞美汉朝的明君之治,更是对当下统治者的期望与提醒。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也隐含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中原地区的思考,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国家的脆弱,虽然心中有着一腔壮志,想通过战争来收复失地,但却无能为力。此处的“犹思一战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圣朝方北顾,斜日倚东楼”一句,画面宁静而又充满思索,夕阳的斜照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象征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最后两句“庙算知无敌,寒儒浪自愁”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尽管朝廷的谋略自信满满,但作为寒门学子的诗人却只能无奈地感叹,这种无力感让人倍感忧愁。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为镜,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黄庭坚诗作中的一份重要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皇勤远略:汉朝的皇帝勤于谋划远大的战略。
  2. 晚节相千秋:晚年的成就与声望并重。
  3. 不足中原地: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感到无所作为。
  4. 犹思一战收:内心渴望通过战争来获取成功。
  5. 圣朝方北顾:当今的朝代正在向北方关注。
  6. 斜日倚东楼:夕阳斜照在东边的楼阁上。
  7. 庙算知无敌:朝廷的谋划认为自己无敌于天下。
  8. 寒儒浪自愁:寒门士人无所作为,内心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庙算知无敌”暗含对朝廷信心的比喻。
  • 对仗:如“晚节相千秋”与“不足中原地”形成对仗工整。
  • 意象:斜阳、东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与忧伤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处境的无奈,反映了对明君治国理政的期待与对寒士处境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汉皇: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与盛世的象征。
  2. 中原:象征着国家的核心与国土的完整。
  3. 东楼:象征着思考与回望的地方。
  4. 斜日: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5. 寒儒:象征着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汉皇”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 A. 唐朝
    • B. 汉朝
    • C. 宋朝
    • D. 元朝
  2. 填空题:诗中“寒儒”指的是_____

  3. 判断题:诗人在这首诗中对国家的未来感到乐观。 (对/错)

答案

  1. B. 汉朝
  2. 出身贫寒的读书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在诗歌中都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黄庭坚的诗更加沉重,而苏轼则多了一份洒脱与豁达。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