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时间: 2025-01-04 06:57:13

梅花绕屋柳遮门,不是闾阊不是村。

归寄柴桑人自老,就荒松菊径犹存。

事关时命才何与,技止文章道未尊。

灯火半生堪底用,只将黄犊教吾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花绕屋柳遮门,不是闾阊不是村。
归寄柴桑人自老,就荒松菊径犹存。
事关时命才何与,技止文章道未尊。
灯火半生堪底用,只将黄犊教吾孙。

白话文翻译

梅花环绕着屋子,柳树遮住了门口,这里既不是闾阊(城门)也不是村庄。归来的柴桑人已经老了,但那荒芜的松菊小径仍然保留着。与时命相关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至于文章的技艺也未必受人尊重。半生的灯火到底能用来做什么呢?我只愿将这份知识传授给我的孙子。

注释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常用来表达诗人的高洁情操。
  • 柳遮门:柳树遮挡,给人一种隐私和宁静的感觉。
  • 闾阊:古代城市的门,代表繁华的地方。
  • 柴桑:指的是柴桑(今江西九江),是李白的故乡,诗中提到的“归寄柴桑”意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松菊: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象征坚韧与高洁。
  • 事关时命:与命运有关的事情。
  • 技止文章:指诗人的才华仅限于写作文章。
  • 灯火半生:半生的光阴,象征生命的时间。
  • 黄犊:年轻的牛,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字梦阮,号青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以自然景色寄托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除夕》创作于农历新年到来之际,诗人通过对梅花、柳树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蕴含着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对家人的关怀和对后代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除夕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渗透出浓浓的乡愁和人生哲思。开篇两句以“梅花”和“柳”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氛。梅花象征着坚韧与孤傲,而柳树则增添了几分柔情,二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绪。接下来的“归寄柴桑人自老”,则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诗人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归乡的希望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事关时命才何与,技止文章道未尊”一句则流露出对才华与命运的思考,似乎在质疑才华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在这短短的生命中,诗人对世俗的成功与荣耀不以为意,更关注的是对后代的教育与传承。最后一句“只将黄犊教吾孙”则是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传承知识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的意义。

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花绕屋柳遮门:描绘了一个静谧而优美的环境,梅花和柳树相伴,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 不是闾阊不是村:强调诗人所处的地方与繁华的城市和村庄无关,体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3. 归寄柴桑人自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己年华流逝的感慨。
  4. 就荒松菊径犹存:松菊小径虽然荒凉,但仍然存在,象征着对过往岁月的珍重。
  5. 事关时命才何与:反思才华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世俗成功的无奈。
  6. 技止文章道未尊:表达对文人地位的质疑,暗示才华未必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7. 灯火半生堪底用:感叹半生的岁月,反思其价值与意义。
  8. 只将黄犊教吾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后代的关心与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柳树象征诗人的情感与境遇。
  • 对仗:如“梅花绕屋柳遮门”,展现了诗人的工整与韵律感。
  • 反问:通过“才何与”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后代的期望,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柳树:象征柔情与隐私。
  • 松菊:象征坚韧与纯洁。
  • 黄犊:象征希望与教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2. 诗中提到的“柴桑”是指哪里?

    • A. 北京
    • B. 江西
    • C. 山西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后代的期望
    • C.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除夜作》:杜甫
  • 《元日》:王安石

诗词对比

  • 《除夜作》(杜甫)与《除夕》(方岳)均以新年为背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更注重国家大事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而方岳则更关注家庭与教育的传承。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