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渚雁新下,坏墙蛩夜吟。
庭莎欲无色,园树不成阴。
沾洒孤臣泪,驰驱壮士心。
明朝镜中发,饱受雪霜侵。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水边,候鸟刚刚降落,
破旧的墙边,蟋蟀在夜里低吟。
庭院中的草似乎失去了色彩,
园中的树木也无法再投下阴影。
孤独的臣子泪水潸潸,
勇士的心情也随之奔腾。
明天早上照镜子时,
发现头发已饱受风霜的侵袭。
注释:
- 寒渚:指寒冷的水边,渚为水边的小岛或沙洲。
- 蛩:蟋蟀,夜里低吟的蛩声传达了孤独的情感。
- 庭莎:庭院中的草,形容草色苍白,失去了生气。
- 园树:园中的树木,因缺乏阳光而显得无力。
- 孤臣泪:孤独的臣子流下眼泪,表达了作者的悲伤与无助。
- 驰驱:奔腾,形容壮士的心情急切而激昂。
- 镜中发:指早晨照镜子时看到的头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衰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爱国者。他的诗词作品以真情实感著称,尤其在描写历史、自然和个人情感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国破家亡之际,诗人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常常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悲伤。
诗歌鉴赏:
《秋晚》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的感慨与思考。首联“寒渚雁新下,坏墙蛩夜吟”,通过描绘秋天的寒冷与萧瑟,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凄凉的氛围。雁的到来象征着秋天的来临,而破墙与蟋蟀的吟唱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诗人的孤寂。
“庭莎欲无色,园树不成阴”描绘了庭院中草色变得暗淡无光,树木因缺乏阳光而无力生长,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凋零与失落。此时,诗人不仅感受到外在环境的变化,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后两联则把情感推向高潮,“沾洒孤臣泪,驰驱壮士心”,诗人以“孤臣”自喻,表达了对国家、对历史的深切关怀和忧虑。最后一句“明朝镜中发,饱受雪霜侵”,不仅是对年华易逝、白发苍苍的感慨,更是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出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感叹。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陆游对家国情怀的执着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形成了一种悲壮而又深刻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渚雁新下:寒冷的水边,候鸟刚刚降落,暗示了秋天的来临。
- 坏墙蛩夜吟:破旧的墙边,蟋蟀在夜里低吟,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气氛。
- 庭莎欲无色:庭院中的草似乎失去了色彩,表现出生命的苍白与萧条。
- 园树不成阴:园中的树木无法再投下阴影,象征着失去生机的景象。
- 沾洒孤臣泪:孤独的臣子流下眼泪,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忧虑。
- 驰驱壮士心:勇士的心情急切而奔腾,体现出内心的激荡与不安。
- 明朝镜中发:明天早晨照镜子时,发现头发已饱受风霜的侵袭,体现了对衰老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臣泪”比喻为对国家的忧愁。
- 拟人:将蟋蟀的吟唱赋予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采用对仗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无奈的衰老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迁徙。
- 蛩:蟋蟀的吟唱,代表孤独与凄凉。
- 庭莎:庭院中的草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园树:园中的树木表现出失去生机。
- 泪:孤臣的泪水,表现对国家与历史的忧虑。
- 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衰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渚雁新下”的意思是: A. 候鸟在温暖的地方栖息
B. 候鸟在寒冷的水边降落
C. 候鸟在树上唱歌 -
“明朝镜中发”中的“镜中发”象征什么? A. 诗人的心情
B. 诗人的衰老与时光流逝
C. 诗人的记忆 -
诗中“沾洒孤臣泪”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
- 白居易《秋夕》
诗词对比: 陆游的《秋晚》与杜甫的《秋兴八首》都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慨,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忧虑,而杜甫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历史沧桑。两者在情感上虽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与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