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其二 衣冷欲装绵》
时间: 2025-01-04 07:5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景 其二
衣冷欲装绵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石洞元无暑,泉声洒面凉。
衣疑中夜冷,绵欲此时装。
洒洒惊荷雨,披披变葛霜。
拟将洴澼絖,换却薄罗裳。
中道怜班女,温言忆楚王。
骊山在何许,我更念温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夏天的清凉景象。石洞里没有炎热,泉水的声音洒落在脸上,令人感到凉爽。衣服在夜里似乎变得寒冷,想要用棉被把自己包裹起来。细雨洒落,惊起了荷花,白霜披在身上,似乎变成了葛衣。我打算用华丽的丝绸衣服,换掉轻薄的罗裳。路途中怜悯班女,温柔的言语让我想起楚王。骊山在何处呢?我更加怀念温汤。
注释:
- 石洞:自然形成的洞穴,通常在炎热的夏日显得清凉。
- 洒面凉:泉水洒落在脸上,给人带来凉意。
- 衣疑中夜冷:衣服在夜里显得寒冷。
- 绵:指棉被,用以保暖。
- 洒洒惊荷雨:形容细雨洒落,惊动了荷花。
- 披披变葛霜:形容白霜覆盖,像披上了葛衣。
- 洴澼絖:古代的一种丝绸,象征华丽的衣裳。
- 班女:指班昭,汉代女诗人,诗中提到她引发对楚王的思念。
- 骊山:古代名山,传说中的美丽之处。
- 温汤:指温泉,象征温暖与舒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融入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夏季,诗人通过清凉的夏日景象表达了对温暖环境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离愁别绪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班女和楚王,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怀,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歌鉴赏:
这首《夏景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夏日的清凉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石洞元无暑”引入,营造出一种避暑的清幽之感,描绘出自然的凉爽。接下来的“衣疑中夜冷”则转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夜晚的寒冷让人感到孤独与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中“洒洒惊荷雨,披披变葛霜”的描写生动形象,既表现了自然的细腻变化,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出一种内外相应的和谐美。最后两句则引入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班女及楚王的思忆,显示出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所引发的历史联想与人情思考。
整首诗以清凉的夏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索,体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洞元无暑:石洞里没有炎热,揭示了夏日的清凉。
- 泉声洒面凉:泉水的声音让人感到凉爽,增添了自然的生动。
- 衣疑中夜冷:衣物在夜里显得寒冷,表达了孤独的感受。
- 绵欲此时装:想用棉被保暖,透露出对温暖的渴望。
- 洒洒惊荷雨:细雨洒落,惊动荷花,意象生动。
- 披披变葛霜:白霜覆盖,暗喻了季节的变迁。
- 拟将洴澼絖:计划用华丽的丝绸衣服,表现了对美的追求。
- 换却薄罗裳:换掉轻薄的衣裳,象征对温暖的渴望。
- 中道怜班女:提到班女,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怀念。
- 温言忆楚王:温柔的话语中回忆起楚王,深化了情感的厚度。
- 骊山在何许:对骊山的疑问,表现了对美好地方的向往。
- 我更念温汤:对温泉的怀念,反映了内心的温暖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洒洒惊荷雨”中的细雨与荷花的关系,表现了自然的生动。
- 对仗:如“洒洒”与“披披”,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泉声与面部的关系,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天的清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展现了在清凉的环境中对温暖的向往与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洞:象征避暑的清凉之地,表现自然魅力。
- 泉水:象征生命与清凉,带来舒适感。
- 荷花:象征美好与纯洁,代表自然的生机。
- 白霜:象征季节的变迁,暗示时间的流逝。
- 班女与楚王:历史人物象征思念与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石洞”主要象征什么?
- A. 炎热
- B. 清凉
- C. 寒冷
- D. 暖和
-
填空题:诗中“洒洒惊荷雨”中的“洒洒”用来形容_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骊山”与“温汤”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或错?
答案:
- B
- 细雨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春望》:在战争背景下表现对自然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刘辰翁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