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重效沈体》

时间: 2025-01-01 15:10:46

于讴副墨。

圣圣衔陈迹。

读尽阴符开口说。

两戒河山都别。

南冥地陷云昏。

齐州一发如痕。

惭愧夷门老矣,蒯缑何处酬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重效沈体
作者: 陈方恪〔清代〕

于讴副墨。圣圣衔陈迹。
读尽阴符开口说。两戒河山都别。
南冥地陷云昏。齐州一发如痕。
惭愧夷门老矣,蒯缑何处酬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开头提到用歌声和墨迹来表达情感,感叹历史的沧桑。接着提到自己读尽了阴符(古代典籍),开始畅所欲言,看到两戒(指戒尺与戒刀)和河山的分离,感慨世事已变。
南方的海域迷雾笼罩,齐州的痕迹仍在。感到羞愧的是自己年老时,仍未能报答恩情,心中不禁思索蒯缑(古代隐士)在哪里能得到回报。

注释:

  • 于讴副墨:用歌声和墨水来表达情感。
  • 圣圣衔陈迹:指历史上圣明的君主和他们的遗迹。
  • 阴符:古代书籍,可能指《阴符经》。
  • 两戒:可能指古代的戒尺和戒刀,象征着法治和武力。
  • 南冥:指南方的海域。
  • 齐州:古地名,象征着记忆的痕迹。
  • 夷门:指夷地,可能代表故乡或隐士的地方。
  • 蒯缑:古代隐士的名字,象征着追求高洁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方恪,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著作不多。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古喻今,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事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多重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开篇以“于讴副墨”引入,暗示诗人用歌声和文字记录历史,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接着,提到“读尽阴符”,说明诗人对古籍的研读,表明其学识渊博。在“南冥地陷云昏”一联中,诗人运用比喻,描绘出南方的迷雾,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不确定感。最后一句“蒯缑何处酬恩”,则表达了对报恩无门的惆怅,反映出一种无奈的人生境遇。整首词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感,也蕴含着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于讴副墨:诗人借歌声与墨迹表达情感,暗示文学与音乐的交融。
  2. 圣圣衔陈迹:历史的伟大与辉煌,诗人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对过去的人物及事件感慨万千。
  3. 读尽阴符开口说:读尽古籍后,诗人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寓意知识的积累带来的思考。
  4. 两戒河山都别:历史的变迁使得河山分离,象征着国家的破碎与人心的惆怅。
  5. 南冥地陷云昏:诗人以壮丽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苍茫的历史感。
  6. 齐州一发如痕:尽管历史在变迁,但仍留有痕迹,暗示着对故土的怀念。
  7. 惭愧夷门老矣:年长之人对过往的羞愧,表现出对理想未能实现的自责。
  8. 蒯缑何处酬恩:对报恩无门的惆怅,呼唤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南冥地陷云昏,运用自然景象表现历史的沉重。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声:象征文化与情感的表达。
  • 阴符:象征古代智慧与知识的积累。
  • 河山:象征国家与故土的情感寄托。
  • 南冥:象征历史的迷雾与不确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于讴副墨”意指: A. 书写历史
    B. 用歌声表达情感
    C. 记录个人经历

  2. “南冥地陷云昏”中的“南冥”指的是: A. 北方的海域
    B. 南方的海域
    C. 中间的河流

  3.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感谢
    B. 忧伤与惆怅
    C. 自豪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陈方恪的这首词与李白的《静夜思》,可以看到两者在对历史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陈方恪则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