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香亭纳凉》

时间: 2025-01-01 13:56:23

六月郊坰草树丰,小园新霁暑全空。

水亭初散芰荷雨,冰簟来乘杨柳风。

幽鸟不惊人似槁,乱蝉忽聒耳如聋。

自知未尽忘机事,犹向清溪羡钓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香亭纳凉
作者: 书諴 〔清代〕

六月郊坰草树丰,小园新霁暑全空。
水亭初散芰荷雨,冰簟来乘杨柳风。
幽鸟不惊人似槁,乱蝉忽聒耳如聋。
自知未尽忘机事,犹向清溪羡钓翁。

白话文翻译:

六月时节,郊外草木茂盛,小园经过了一场雨后,显得清新而凉爽。
水亭旁的雨水刚刚散去,冰凉的竹席上正乘着杨柳的微风。
幽静的鸟儿并不惊慌,仿佛人就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而蝉鸣声此起彼伏,令人耳朵感到刺耳。
我自知尚未忘却世俗的事物,心中仍然羡慕那在清溪边钓鱼的翁者。

注释:

  • 郊坰: 指郊外的田野。
  • 暑全空: 暑气消散,空气清凉。
  • 芰荷: 指荷花,水边植物。
  • 冰簟: 冰凉的席子,通常用竹子编制。
  • 杨柳风: 杨柳摇曳的风,形容清爽的感觉。
  • 幽鸟: 指安静的鸟儿。
  • 钓翁: 钓鱼的老人,象征一种逍遥自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书諴,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其诗风清新脱俗,注重描写自然景色及人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夏日,表现了作者在郊外纳凉时的所见所感。清代的文人常常在夏季到郊外避暑,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闲适心境正是这一背景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浮香亭纳凉》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展现了作者在夏日傍晚于幽静水亭中纳凉的惬意心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丰盈与清新,草木繁茂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随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诗人不仅享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一丝凉意,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清新感。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水亭和冰簟的描写,营造出一幅宁静优雅的夏日画面。微风拂面,带来杨柳的轻柔,让人倍感舒适。诗中“幽鸟不惊”和“乱蝉忽聒”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恬静与喧嚣并存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则转向内心世界的反思,诗人意识到自身尚未忘却尘世的繁杂,心中却又羡慕那悠闲自得的钓翁。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人在自然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月郊坰草树丰: 描绘了夏季郊外的繁茂景象,表现出生命的旺盛。
  2. 小园新霁暑全空: 雨后的小园清新无比,暑气消散,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3. 水亭初散芰荷雨: 水亭旁的雨水刚刚停止,营造出清新的环境。
  4. 冰簟来乘杨柳风: 冰凉的席子上,感受到杨柳的轻风,令人神清气爽。
  5. 幽鸟不惊人似槁: 幽静的鸟儿并不惊慌,反而让人感到渺小。
  6. 乱蝉忽聒耳如聋: 忽然传来的蝉鸣声,热闹而刺耳,形成强烈对比。
  7. 自知未尽忘机事: 诗人意识到自己仍未忘却世俗的烦恼。
  8. 犹向清溪羡钓翁: 最后,诗人羡慕那清溪边专心钓鱼的老人,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前后句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通过“幽鸟”和“乱蝉”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和人内心的挣扎。用“钓翁”作为理想生活的象征,突显了诗人的内心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世俗烦恼的思考,体现了清代文人追求闲适、宁静生活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郊外: 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小园: 代表人类栖息地的和谐美。
  • 水亭、芰荷: 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 冰簟: 清凉的享受与舒适感。
  • 钓翁: 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六月郊坰草树丰”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秋天的萧条
    • B. 夏天的繁茂
    • C. 冬天的寒冷
    • D. 春天的生机
  2. “幽鸟不惊人似槁”中的“槁”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植物
    • B. 干枯的树木
    • C. 一种鸟
    • D. 清澈的水
  3. 诗人羡慕的“钓翁”象征着什么?

    • A. 繁忙的生活
    • B. 悠闲的生活
    • C. 旅行的乐趣
    • D. 诗歌的创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浮香亭纳凉》更注重内心情感的反思与羡慕,而《山中杂诗》则侧重于对山水的描绘与感悟,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歌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