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摹亚圣像立石台郡学宫诗以记之》

时间: 2025-01-17 09:48:42

巍巍圣德,孰与比隆。

知言有素,浩气常充。

战国邪说,莫知所终。

辟之距之,不愧禹功。

乃审厥像,勒石鸠工。

尊为圣配,奉诸学宫。

其容作肃,惟貌则恭。

蓬瀛瞻仰,多士尊崇。

而今而后,吾道已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巍巍圣德,孰与比隆。
知言有素,浩气常充。
战国邪说,莫知所终。
辟之距之,不愧禹功。
乃审厥像,勒石鸠工。
尊为圣配,奉诸学宫。
其容作肃,惟貌则恭。
蓬瀛瞻仰,多士尊崇。
而今而后,吾道已东。

白话文翻译

巍巍的圣德,谁能与之相比?
他的言辞有根有据,浩然之气常常充盈。
战国时期的邪说,至今无人知晓其结局。
要将这些邪说辟除、隔绝,实在不愧于大禹的功劳。
如今我们审视他的雕像,由工匠在石上雕刻。
他被尊为圣贤,与学宫一同供奉。
他的形象庄重,唯有外貌显得恭敬。
蓬瀛的地方遥望,许多士人都对他尊崇景仰。
从今往后,我的道路已然向东。

注释

  • 巍巍:形容高大、雄伟的样子。
  • 圣德:指圣人的德行。
  • 知言:指有深厚知识和见解的言辞。
  • 浩气:指正直、宽广的气概。
  • :辟除。
  • 厥像:他的形象。
  • 勒石鸠工:刻在石上,技艺精湛。
  • 尊为圣配:被尊敬为圣贤的配搭。
  •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象征高洁之地。
  • 吾道已东:我追随的道路已经向东方延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青麟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咏志见长,风格典雅而富有哲理。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立石台郡学宫,为了纪念亚圣孔子的形象而作。立石台郡学宫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孔子形象的描绘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其德行和智慧的崇敬之情。开头以“巍巍圣德”引入,对孔子高尚的品德赞美不已,接着通过对“知言有素”的描述,强调了孔子言论的深刻和有道理。战国时期的邪说则被视为对儒家思想的挑战,诗人坚决主张要将这些负面影响排除在外,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感。

在对孔子形象的审视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勒石鸠工”的手法,表现出对孔子形象的尊重与崇敬。最后,诗人以“吾道已东”收尾,暗示着儒家思想的复兴与传承,预示着未来的光明与希望。

整首诗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教育、道德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巍巍圣德,孰与比隆:开篇即以意象突显孔子的伟大,质疑谁能与其相提并论。
  2. 知言有素,浩气常充:强调孔子的智慧和正气,表达出对其思想深度的认同。
  3. 战国邪说,莫知所终:指出战国时期的错误思想,强调其无知的结局。
  4. 辟之距之,不愧禹功:指出要辟除这些邪说,表现出对大禹的致敬。
  5. 乃审厥像,勒石鸠工:描述了对孔子雕像的制作过程,体现出对其形象的重视。
  6. 尊为圣配,奉诸学宫:说明孔子的地位及其与学宫的关系。
  7. 其容作肃,惟貌则恭:强调孔子形象的庄重与外表的恭敬。
  8. 蓬瀛瞻仰,多士尊崇:表达对孔子的仰慕与尊重。
  9. 而今而后,吾道已东:暗示着未来的方向,昭示着儒家思想的继续传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孔子的德行比作巍巍的山岳,形象生动。
  • 对仗:如“辟之距之”和“尊为圣配”,形成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如“蓬瀛”,象征着理想的境界与高尚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文化传承的希望与信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德:象征着高尚道德和智慧。
  • 浩气:象征着正直和勇敢的精神。
  • 战国邪说:象征着错误思想的存在。
  • 学宫:象征着教育和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巍巍圣德”指的是谁的德行?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2. “吾道已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绝望
    • C. 希望
  3. 诗中提到的“战国邪说”是为了强调什么?

    • A. 文化的多样性
    • B. 反对错误思想
    • C. 推崇个人主义

答案

  1. B. 孔子
  2. C. 希望
  3. B. 反对错误思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的言论集,直接体现其思想。
  • 《大学》:儒家经典,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诗词对比

  • 许青麟《敬摹亚圣像立石台郡学宫诗》朱熹《春日偶成》:同样都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许青麟更侧重于对孔子的崇敬,而朱熹则是一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许青麟诗集
  • 《论语》注释本
  •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