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时间: 2025-01-06 14:43: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苏轼
夏畦流膏白雨翻,
北窗幽人卧羲轩。
风轮晓入春笋节,
露珠夜上秋禾根。
或为予言草木之长常在昧明间,
早作而伺之,乃见其枝起数寸,
竹笋尤甚。
又夏秋之交,稻方含秀,
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
累累然忽自腾上,
若有推之者,或入于茎心,
或垂于叶端,稻乃秀实,
验之信然。
此二事与子由养生之说契,
故以此为寄。
従来白发有公道,
始信丹经非妄言。
此身法报本无二,
他年妙绝兼形魂。
传灯录有形神俱妙者,
乃不复有解化之事。
白话文翻译
在夏天的田畦里,白雨把流膏翻得如同涌动,
北窗下幽静的人躺在羲轩中。
晨风轻轻吹入春笋的节间,
夜露滴落在秋禾的根部。
我或许可以告诉你,草木的生长常常在昧明的时分,
早早地去观察它们,便能看到它们的枝条高出几寸,
尤其是竹笋的生长更为明显。
在夏秋交接之际,稻子正含着秀,
黄昏时分月亮升起,露珠从根部悄然升起,
仿佛有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它们,或进入稻茎心间,
或垂挂在叶端,稻子因而长得饱满,
这一切都是可以验证的。
这两件事情与子由的养生说法相契合,
因此我将这些寄托给你。
从来白发有其道理,
我开始相信丹经中的话并非虚妄。
这身体的法则本无二,
而将来可以妙绝于形与魂。
在《传灯录》中,有形神俱妙的存在,
因此再也没有解化之事了。
注释
- 羲轩:指古代的一个神话人物,象征着清静、幽雅的环境。
- 流膏:指雨水滋润土地,流动的泥浆。
- 春笋:春天生长的竹笋,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昧明:指黎明前的黑暗时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擅诗、文、词,尤其以词名扬。其作品多体现人性、自然与理想的结合,风格洒脱自然。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苏轼与弟弟子由相聚之际,借着月夜清幽的环境,表达对生命、自然与养生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养生之道的理解。
诗歌鉴赏
《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苏轼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夏秋交替之际的田园图景,展现了他对草木生长的细致观察与思考。通过描绘春笋的生长、稻子的丰盈,诗人不仅传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更隐喻着生命的哲理。尤其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结合养生之道,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四言与五言的结合,结构整齐,韵律和谐。诗人通过自然的细节描写,唤起读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此外,诗中反复出现的“露珠”、“春笋”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脆弱而又美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夏畦流膏白雨翻:夏天田间的泥土因白雨而流动,象征着生机。
- 北窗幽人卧羲轩:描绘一个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沉思,象征内心的宁静。
- 风轮晓入春笋节:晨风轻拂过春笋,生机勃勃。
- 露珠夜上秋禾根:夜晚露珠滋润秋禾,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生命状态进行比喻。
- 拟人:使露珠和风轮具有人类的动作与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自然界的生长与生命的哲理展开,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养生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珠:象征清晨的希望与生命的滋润。
- 春笋:象征着生机与成长。
- 禾根:象征着丰收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羲轩”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清静与幽雅
- C. 勇气
-
诗中“流膏”指的是什么?
- A. 水流
- B. 泥土
- C. 露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李白在自然描写上各有千秋,苏轼重在细腻观察,李白则更注重气势与豪放。两者的诗风各有特色,彰显不同的生命观与艺术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全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