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乙卯初度和程都大韵)》
时间: 2025-01-07 23:48: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乙卯初度和程都大韵)
雪山有缘,白首重来,信不偶然。
怅怆凄未洗,平戎何策,
英灵不绝,赖蜀多贤。
耆旧二三,甲兵百万,
力障狂澜回巨川。
秋声静,共巍楼把酒,自足筹边。
何人为我笺天。
焉用此客星留井躔。
正柴桑栗里,稻肥蟹健,
松江笠泽,莼美鲈鲜。
百计求闲,一归未得,
便得归闲能几年。
持公赋,待后堂新唱,
夸语彭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雪山下重回故地的感慨,感到相聚并非偶然。虽然心中有些怅然和悲凉,但仍思考着国家的安危和对策。英烈的精神不灭,幸而蜀地有贤才相助。回想起当年耆旧的几位长者和百万甲兵,能够共同抵挡那狂风巨浪。如今秋声萧瑟,和友人共饮高楼之上,心中自有边疆的计谋。谁能为我写下这天上的诗篇呢?何必依赖那远方的星辰,去留恋那井边的星轨。在柴桑和栗树之间,稻谷丰盈蟹肥,松江和笠泽里,莼菜美味鲈鱼鲜。虽然百般求闲,但归来的路依然漫长,便得归闲能有几年。持有公家的赋税,等待后堂的新曲唱响,夸赞的言辞如彭宣般雄伟。
注释:
- 怅怆:忧伤,失意之感。
- 英灵不绝:指那些英勇的灵魂仍然存在。
- 耆旧:年长的老人,指有经验的人。
- 甲兵百万:比喻军队的强大。
- 狂澜:比喻大的波浪,象征动荡不安的局势。
- 秋声静:指秋天的声音,描绘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生于徽州,因其诗词风格独特而受到赞誉。他的诗常蕴含深厚的历史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乙卯年初,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感受到社会的不安与乱象,故而以此诗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这首《沁园春》以雪山作为开篇,营造出一种壮阔的背景,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和未来的沉思。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英灵”、“甲兵”、“狂澜”等,表达出对战乱、对英雄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诗的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现状的深入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怀,更是对社会的反思。最后,诗人在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中,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在语言上流畅自然,更在情感上深刻而丰富,展现了李曾伯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山有缘,白首重来,信不偶然:开篇感慨,重回故地,仿佛与雪山有缘,但更让人思索的是这段经历的非偶然。
- 怅怆凄未洗,平戎何策:感到内心的悲凉,思考国家的安危与应对策略。
- 英灵不绝,赖蜀多贤:英烈的精神仍在,需要有贤才支撑国家。
- 耆旧二三,甲兵百万:回想起那些年长的人和强大的军队,共同抵挡动乱。
- 秋声静,共巍楼把酒,自足筹边:在宁静的秋天,和友人一起喝酒,思考边疆的策略。
- 何人为我笺天:对写作诗篇的渴望,想找人共同吟唱。
- 焉用此客星留井躔:不必依赖遥远的星星,反而更应珍惜眼前。
- 正柴桑栗里,稻肥蟹健:描绘丰收的场景,表达对生活的满足。
- 百计求闲,一归未得,便得归闲能几年:虽有百般追求,却仍未能归闲,期待未来的安宁。
- 持公赋,待后堂新唱,夸语彭宣:持有公家的赋税,期待新曲的唱响,赞美的言辞如同彭宣一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百计求闲,一归未得”,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狂澜”,用自然现象比喻国家动荡,富有象征意义。
- 排比:在描绘丰收景象时使用,增强了诗的气势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对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山:象征着高远与厚重的历史。
- 英灵:象征着为国捐躯的英雄。
- 甲兵:象征着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安危。
- 秋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思考。
- 稻肥蟹健: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英灵”指的是: A. 战争中的英雄
B. 自然的灵魂
C.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D. 诗人的朋友 -
“秋声静,共巍楼把酒”中,诗人和谁一起喝酒? A. 家人
B. 朋友
C. 军队
D. 陌生人 -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是: A. 一直奋斗
B. 归闲能几年
C. 游山玩水
D. 远离故乡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对比李曾伯的《沁园春》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李曾伯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时事的直接抒发。李曾伯的诗中有更多的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杜甫则通过直接的叙述展现了他的悲痛与忧虑。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李曾伯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