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道间》

时间: 2024-10-17 02:53:16

风著征裘层晚寒,一番春事在征鞍。

羞听后骑鸣笳鼓,赢得儿童夹道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著征裘层晚寒,一番春事在征鞍。羞听后骑鸣笳鼓,赢得儿童夹道看。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风中披着征途的皮衣,感受到层层的晚寒。春天的气息已经在马鞍上荡漾。羞于听到后面骑行者的笳声和鼓声,结果吸引了许多儿童在路旁观看。

注释:

  • 风著:风吹着,穿着。
  • 征裘:旅行时穿的皮衣。
  • 层晚寒:指的是深秋或晚冬时节的寒冷。
  • 一番春事:指春天的气息或春天的景象。
  • 羞听:感到羞愧,不愿意听。
  • 后骑:指后面的骑行者。
  • 鸣笳鼓:笳是一种乐器,鼓声则是打鼓的声音。
  • 夹道看:在路旁观看。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春天的期待。诗中提到的“鸣笳鼓”,在古代常用作传递信号或庆祝场合,暗示了出征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山水、田园和旅行的场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衡阳道间》创作于诗人行旅之际,表现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尤其是在旅途的寒冷中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

诗歌鉴赏:

《衡阳道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情感波动。开头两句“风著征裘层晚寒”,描绘了诗人身处寒风中的孤独与坚持,显示了他作为旅者的艰辛。而“一番春事在征鞍”,则是对春天的渴望,意味着即使在寒冷中,诗人心中也怀有春天的希望,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接下来的“羞听后骑鸣笳鼓”,则表现了诗人对后方骑行者的情感纠结,他感到不愿意听到嘈杂的声音,似乎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而最后一句“赢得儿童夹道看”,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儿童的观看不仅显示了旅途的热闹,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温暖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整首诗在描绘旅途艰辛的同时,流露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的热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著征裘层晚寒:旅途中的寒冷感受与外界环境的描绘,传达出诗人行走的艰辛。
  • 一番春事在征鞍: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影响到诗人的旅程,象征着希望。
  • 羞听后骑鸣笳鼓: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 赢得儿童夹道看:儿童的目光象征着纯真和对生活的好奇,增添了诗的生动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的形式,如“风著征裘”和“层晚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风”、“寒”、“春事”等意象,构建出季节变换的感觉,传达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旅途中的孤独与渴望,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不易。
  • 征裘:代表了旅行者的身份与坚持。
  • 春事:象征着希望与重生的气息。
  • 儿童:象征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后骑”指的是: A. 前面的骑行者
    B. 后面的骑行者
    C. 观众
    D. 诗人自己

  2. “一番春事在征鞍”中的“春事”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气息
    B. 春天的花朵
    C. 春天的活动
    D. 春天的动物

  3. 诗中“儿童夹道看”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好奇与纯真
    C. 厌倦
    D. 无奈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衡阳道间》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但前者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色,后者则关注于旅途中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