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杂咏八首007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
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
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
白话文翻译:
召公和方伯的地位尊贵,才干也堪比圣人。
在农忙时节他怜悯百姓,愿意在甘棠树下听取诉讼。
可叹如今千家万户,却已不屑于询问耕作与农业。
在高堂上弹琴,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教化世人。
注释:
- 召公: 召公奭,周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以贤明著称。
- 方伯: 方伯指地方的官吏,地位较高,通常负责治理一方。
- 惮: 这里作“怜悯”解。
- 甘棠: 指甘棠树,古代常用作隐喻,象征仁政。
- 嗟今: 感叹如今的意思。
- 耻: 这里作“不屑”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强调实用主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直白,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安石参与变法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治理的追求。通过对比古代贤人的治国理念与当时人们的冷漠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召公和方伯为引子,开篇即指出古代贤人治理国家的高尚品质,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政治图景。诗中提到的“农时惮烦民”,表现出古代官员对民生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出一种“为民”的治国理念。然而,转折之处,诗人却感叹如今的百姓已对耕作不屑一顾,显示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失望。最后,弹琴高堂的意象,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教化方式,暗示了王安石希望通过文化来影响和改变社会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借古讽今,展现了王安石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呼唤与深深忧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召公方伯尊: 召公和方伯的地位崇高,象征着古代贤明的统治者。
- 材亦圣人亚: 他们的才能与圣人相似,暗示理想中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 农时惮烦民: 他们在农忙时节对百姓的怜悯,强调了关心民生的重要性。
- 听讼甘棠下: 在甘棠树下审理案件,象征着仁政和为民服务的态度。
- 嗟今千室长: 现今的千家万户,表达了对当下人们冷漠态度的感叹。
- 已耻问耕稼: 现代人对耕作的鄙视,反映出农村与城市的隔阂。
- 弹琴高堂上: 在高堂上弹琴,暗示理想中的教化方式。
- 欲以世为化: 希望通过音乐来改变社会风气。
-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古今贤人的对比,突显当代人对农业的冷漠。
- 象征: 甘棠树象征着仁政,弹琴则代表理想的教化。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古代贤人治国理念的追慕,以及对当今社会冷漠态度的深切忧虑,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理想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 召公、方伯: 代表古代贤明的政治人物,象征理想中的统治者。
- 甘棠: 象征仁爱之政,强调统治者应关心百姓。
- 琴: 代表文化教化的力量,暗示通过艺术来影响社会。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召公和方伯的共同点是什么?
- A. 都是现代人
- B. 都是古代贤人
- C. 都是农民
- 诗中提到的“甘棠”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仁政
- C. 战争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怎样态度?
- A. 满意
- B. 忧虑
- C. 无所谓
- 召公和方伯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将进酒》
-
诗词对比: 比较王安石与杜甫的诗作,两者都关注民生,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制度与文化的教化,而杜甫则更直接地描绘民生疾苦,展现不同的诗歌风格与关注点。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