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怀
王安石
城南平野寒多露,
窗壁含风秋气度。
邻桑槭槭已欲空,
悲虫啾啾促机杼。
柴门半掩扫鸟迹,
独抱残编与神遇。
韩公既去岂能追,
孟子有来还不拒。
白话文翻译:
在城市南边开阔的田野上,寒露频繁;窗壁间夹杂着凉风,透出浓浓的秋意。邻近的桑树和槭树,叶子已经快要落光,悲鸣的虫子啾啾地催促着织机。柴门半掩,扫去鸟儿的足迹,独自抱着残余的编织与神灵相遇。韩愈已经离去,怎能再追寻?孟子若来,便不会拒绝。
注释:
- 寒多露:寒冷的天气中露水多。
- 啾啾:虫鸣声,形容虫子悲鸣的声音。
- 机杼:织布的工具,暗示着秋天的收获季节。
- 柴门:家中的门,象征着一种归属感和温暖。
- 韩公: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强调时间的流逝。
- 孟子:指孟子,儒家代表,象征着智慧和教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政治改革和富国强兵。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样,以清新自然、深沉有力著称。
创作背景:
《秋怀》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他经历政治挫折、身心疲惫之际。诗中反映了他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怀》是王安石在秋季时节写的一首诗,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事的追忆。从开头的“寒多露”可以感受到秋季的凉意,营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接着,诗人用“窗壁含风秋气度”来展现秋天的气息,进一步增强了孤独感。
邻近的桑树和槭树已然空落,似乎暗示着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虫鸣声在诗中成为了催促的象征,似乎在提醒着诗人要抓紧时光,珍惜眼前的生活。诗的后半部分,柴门半掩,象征着一种归属与情感的寄托,而“独抱残编”则表现出诗人对已逝时光的怀念和对创作的坚持。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王安石面对人生无常的豁达与淡然。尽管时光流逝,老朋友韩愈已去,孟子的智慧却依然让人向往,给人以希望。这种思考使得《秋怀》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更是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南平野寒多露:描绘了南方开阔田野的寒冷和露水,营造出秋天的清冷气氛。
- 窗壁含风秋气度:窗户和墙壁间的风,带来了浓厚的秋意,增强了孤独感。
- 邻桑槭槭已欲空:邻近的桑树和槭树叶子已经快要掉光,象征着生命的衰退。
- 悲虫啾啾促机杼:悲鸣的虫子在催促着织机,暗示着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思考。
- 柴门半掩扫鸟迹:柴门半掩,扫去鸟儿的足迹,象征着回忆与现实的交融。
- 独抱残编与神遇:孤独地抱着未完成的编织,与神灵相遇,表达对创作的执着。
- 韩公既去岂能追:韩愈已去,无法追忆,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 孟子有来还不拒:提到孟子,象征智慧与理想,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窗壁含风”比喻秋天的气息。
- 拟人:虫鸣被赋予情感,传达出悲伤的情绪。
- 对仗:如“邻桑槭槭已欲空,悲虫啾啾促机杼”,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逝去时光的思索,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露:象征着秋天的凉意与孤独。
- 虫鸣: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流逝。
- 柴门:象征着归属感与温暖。
- 残编:表达了创作的执着与对过去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韩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韩愈
- B. 韩非子
- C. 韩昭候
-
“窗壁含风秋气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激动
-
诗中的“悲虫啾啾”主要是指?
- A. 织机的声音
- B. 昆虫的鸣叫
- C. 风的声音
答案:
- A. 韩愈
- B. 孤独
- B. 昆虫的鸣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秋怀》和李白的《静夜思》都是抒发孤独和思乡之情,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白则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