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 俞紫芝 〔宋代〕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白话文翻译:
在钓鱼船上的谢三郎,两鬓已经斑白。蓑衣虽不显贵重,但他不愿换上金印。在汀洲的草边,浦口的花旁,静静地敲打着船板。他自有一种渔父的风范,宛如一片潇湘的美景。
注释:
- 谢三郎: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虚构的人物,用以表达隐逸之情。
- 苍苍:形容头发花白。
- 蓑衣:用草编制的雨衣,常用于渔夫。
- 金章:指官印,代表官职。
- 汀草畔,浦花旁:汀洲的草边,浦口的花旁,形容渔夫的隐居环境。
- 鸣榔:敲打船板,用以驱鱼或作为渔歌的节奏。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江,常用来形容江南的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紫芝,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之情和高洁志趣。此诗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向往自然和隐逸生活时所作。通过描绘一个渔夫的形象,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官场生活的拒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渔夫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谢三郎”可能是诗人的自我投射,他选择在钓鱼船上度过余生,而不是追求官场的荣华。蓑衣和金章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偏好。诗中的自然景物,如汀草、浦花,以及静谧的鸣榔声,都增添了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氛围。最后,“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高洁志趣和隐逸生活的普遍倾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钓鱼船上谢三郎。” — 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场景和人物,谢三郎在钓鱼船上,可能是诗人的自我投射。
- “双鬓已苍苍。” — 描述谢三郎的年龄,双鬓斑白,暗示他已经历了许多岁月。
- “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 — 蓑衣代表简朴的生活,金章代表官职和荣华,诗人选择蓑衣,表明他对简朴生活的偏好。
- “汀草畔,浦花旁。” — 描述渔夫的隐居环境,汀洲的草边,浦口的花旁,自然景物增添了诗的意境。
- “静鸣榔。” — 静谧的鸣榔声,可能是渔夫在敲打船板,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 表达了对渔夫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潇湘常用来形容江南的美景。
修辞手法:
- 对比:蓑衣与金章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偏好。
- 意象:汀草、浦花、鸣榔等自然意象,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拒绝。通过描绘一个渔夫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赞美。
意象分析:
- 蓑衣:代表简朴的生活,与金章形成对比。
- 汀草、浦花:自然景物,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氛围。
- 鸣榔:静谧的鸣榔声,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谢三郎”可能是指: A. 诗人自己 B. 一个虚构的人物 C. 一个历史人物 D. 一个官场人物
- “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中的“金章”代表: A. 官职 B. 财富 C. 荣誉 D. 权力
- 诗中的“潇湘”常用来形容: A. 北方的景色 B. 江南的美景 C. 西部的景色 D. 东部的景色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山居生活,与本诗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俞紫芝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俞紫芝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