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李府尹美在)》
时间: 2024-09-19 20:45: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李府尹美在)
作者:朱子厚
待借留几曾留得,来鸿空怨秋老。
至今父老依依恨,犹说李将军好。
东门草。早不为东风,遮却长安道。
余民如槁。愿金印重来,洪都开府,定复几时到。
秋江鹭,尤记当年潦倒。
沧洲无复华皓。
朝饥堕泪荒田雨,洗忆窝蜂败扫。
天能报。看凤烛亭亭,玉树宽人抱。
风霜善保。但逢驿寄书,无书寄语,要说趋朝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借用“来鸿”来感叹秋天的萧瑟,表达了对离别的怨恨。诗中提到的李将军,象征着曾经的辉煌和壮烈,但如今只能回忆。
东门的草已不再因东风而生长,遮挡了通往长安的道路,暗示着失去的机会和希望。余民如同枯槁的树木,渴望金印重归,期盼着洪都的繁荣再现。然而,现实的潦倒和困境无情地打击着诗人,泪水与荒田的雨交织在一起,洗去的是对往昔的记忆。
最后,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似乎又被风霜所阻,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期待着消息的到来,渴望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
注释
- 待借:期待借助。
- 来鸿:比喻归来的鸿雁,此处象征离别与怀念。
- 父老:长辈,村中的老人。
- 李将军:指代历史上著名的将领,象征着英雄人物。
- 东门草:东门外的草地,象征失去的机会。
- 金印: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
- 洪都:指代一个繁荣的地方,象征着理想中的未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子厚,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表达怀旧与哀伤的诗作,朱子厚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来鸿空怨秋老”的意象,既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痛苦。诗人借助“李将军”的形象,唤起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平民生活的关切。
“东门草”与“金印重来”的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也显示了对社会变化的无奈与渴望。结尾部分,通过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书信的渴望,诗人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待借留几曾留得:期待借助机会,然而机会几乎无从把握。
- 来鸿空怨秋老:归来的鸿雁,空自怨恨秋天的凋零。
- 至今父老依依恨:如今村中的老人仍然怀有对往昔的恨意。
- 犹说李将军好:仍旧谈论李将军的辉煌,表现出对英雄的崇拜。
- 东门草:象征着失去的生机与机会。
- 早不为东风,遮却长安道:失去的春风已无法遮挡通往长安的道路。
- 余民如槁:余下的人民像枯木一样无力。
- 愿金印重来:希望权力与地位的回归。
- 洪都开府,定复几时到:渴望繁荣的洪都再次复兴,不知何时能实现。
- 秋江鹭,尤记当年潦倒:秋天的江边,白鹭仍记得过去的困境。
- 沧洲无复华皓:沧海桑田,昔日的华美已不复存在。
- 朝饥堕泪荒田雨:早晨饥饿,泪水与荒田的雨水交融。
- 洗忆窝蜂败扫:洗去对往昔的回忆与失落。
- 天能报:天道能够报应。
- 看凤烛亭亭,玉树宽人抱:欣赏美好的事物,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风霜善保:风霜使人坚韧。
- 但逢驿寄书,无书寄语:但愿碰到驿站寄信,却没有信寄回。
- 要说趋朝早:想要说早日回到朝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来鸿”象征着怀念与离别。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朝饥堕泪”与“荒田雨”。
- 拟人:如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展现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过往的追忆、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草:象征机会与生命力。
- 金印:象征权力、地位与希望。
- 荒田:象征困境与失落。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理想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李将军”象征什么?
- A. 个人英雄
- B. 国家繁荣
- C. 失去的机会
- D. 乡村生活
-
“东门草”所象征的是什么?
- A. 生机与活力
- B. 失去的机会
- C. 乡愁
- D. 个人命运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
- C. 愤怒
- D.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朱子厚在《谒金门》中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侧重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两者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朱子厚诗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