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春梦
作者: 彭孙遹 〔清代〕
春愁积。一片角声清急。天上佳期无信息。行云何处觅。静掩流苏帐额。还似见伊颜色。梦破五更风瑟瑟。纸窗凉月白。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愁苦渐渐积聚。耳边只听到急促的角声,仿佛在催促。天上那美好的约定却没有任何消息,不知道我该在何处寻找那漂浮的云彩。静静地掩上流苏帐子,仿佛又看见她的脸庞。梦醒时分,五更的风瑟瑟作响,纸窗外的月光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愁:春天的忧愁,常指因春天的到来而引发的思念或孤独之感。
- 角声:指乐器角的声音,这里象征着一种急迫的情感或催促。
- 佳期:美好的约定或时光,常指与爱人相会的日子。
- 流苏帐:流苏装饰的帐子,象征着温柔的居所或梦境。
- 五更:指夜晚的五点钟,通常是最为寂静的时候。
- 纸窗:纸制的窗户,常见于古代建筑,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典故解析:
这首词中涉及的“佳期”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梦破”则常用来表达梦醒后的失落感。整个词作流露出一种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孙遹(约1616年-约1670年),字尚志,号青松,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但因生活多舛,情感经历丰富。他的诗风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细腻的描写。
创作背景:
《谒金门•春梦》创作于清代,正值作者个人生活与社会动荡的时期。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情感的复杂与无奈。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春梦》是一首充满春日愁绪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开篇“春愁积”即点明了情感的基调,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却让作者充满了愁苦。接着通过“角声清急”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仿佛在等待着某种回应。接下来的“天上佳期无信息”,则进一步加重了这种焦虑与失落,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静掩流苏帐额”一句,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孤独的氛围,流苏帐子象征着梦境与现实的交汇,而“还似见伊颜色”则表明了对爱人的深切怀念。梦醒时分的“梦破五更风瑟瑟”,则呈现出一场梦的破灭,带来的是更深的孤寂与寒冷,纸窗外的凉月正好映衬了内心的惆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对比,展现了春日中的孤独与思念,令读者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共鸣。彭孙遹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场景,突显了词人的细腻心思与深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愁积:春天的愁苦逐渐累积,表达了内心的压抑感。
- 一片角声清急:耳边传来清晰而急促的角声,反映出一种紧迫感。
- 天上佳期无信息:期待的美好时光却没有任何消息,突显失落。
- 行云何处觅:在天上漂浮的云彩,暗喻寻找爱情的无果。
- 静掩流苏帐额:静静地掩上帐子,营造出一种隐秘的空间。
- 还似见伊颜色:仿佛又看见她的容颜,表现怀念之情。
- 梦破五更风瑟瑟:梦醒时分,五更时分的寒风让人感到凄凉。
- 纸窗凉月白:纸窗外的月光冷清,映衬出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破”隐喻对美好爱情的失去。
- 拟人:如“角声清急”,使声音具有人性化的特质。
- 对仗:整首词的结构工整,体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日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以及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孤独感。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角声:代表希望与催促。
- 流苏帐:象征温柔的回忆与梦境。
- 五更:象征夜的寂静与孤独。
- 凉月:象征内心的冷清与思念。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爱情的深切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愁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愁苦
C. 欢乐
D. 感恩 -
“天上佳期无信息”中的“佳期”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天气
B. 与爱人相会的日子
C. 春天的到来
D. 旅行的计划 -
“梦破五更风瑟瑟”中的“五更”指的是几点钟? A. 四点
B. 五点
C. 六点
D. 七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惆怅。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感慨,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彭孙遹的《春梦》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彭孙遹的更显得孤独与无奈,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柔情与细腻。
通过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表达相似情感时所采用的不同手法与风格,反映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清代女性诗人研究》
- 《彭孙遹研究》
这些书籍提供了更深入的诗词理解和背景资料,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