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一作咏情,一作感寓)》

时间: 2025-01-04 08:00:43

浊水心易倾,明波兴初发。

思逢海底人,乞取蚌中月。

此兴若未谐,此心终不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怀(一作咏情,一作感寓) ——孟郊

浊水心易倾,明波兴初发。
思逢海底人,乞取蚌中月。
此兴若未谐,此心终不歇。

白话文翻译

诗人将自己的心情比作浊水,轻易地倾倒,面对心中初起的波澜,虽思念海底的人,却只能向蚌中索取月亮。这样的情感若是未能调和,那么我的心情将永远不休止。

注释

  • 浊水:指混浊的水,象征不清晰的情感。
  • 心易倾:心情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倾斜,流动不定。
  • 明波:清澈的波浪,象征心中初起的情感波动。
  • 思逢:思念相逢,渴望见到某人。
  • 海底人:比喻远方的人,可能指心中的理想或爱人。
  • 乞取:乞求、索取。
  • 蚌中月:象征美好而又难以得到的事物,月亮通常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此兴若未谐:这份情感若是未能得到回应。
  • 此心终不歇:我的心情将永不停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白云,唐代诗人,以其悲苦的身世和清新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讽刺时弊为主,尤其擅长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 《咏怀》这首诗写于孟郊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感到无奈。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理想、情感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诗歌鉴赏

《咏怀》是一首充满情感波动的诗,诗人通过“浊水”和“明波”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心情的复杂与矛盾。一方面,浊水象征着他内心的不安与困惑;另一方面,明波的兴起则暗示着他心中仍有希望和激情。诗人对于“海底人”的思念,表现出他对理想与情感的追求,而“蚌中月”的意象则代表了美好而遥不可及的梦想。最后一句“此心终不歇”道出诗人内心的执着与痛苦,尽管现实无法如愿以偿,但他对情感的追求依然未曾停止。这种情感的坚韧与执着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悲哀,正是孟郊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浊水心易倾:心情受到外界的影响,像浊水一样容易倾斜,表现出内心的不稳定。
    2. 明波兴初发:心中涌起新的情感波动,暗示着他对某种情感的初步觉醒。
    3. 思逢海底人:思念着远方的人,可能是某种理想化的情感寄托。
    4. 乞取蚌中月:向难以得到的理想求索,代表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5. 此兴若未谐:这份情感如果没有得到回应。
    6. 此心终不歇:心情将永远不停止,表现出一种坚定不移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浊水”和“明波”比喻心情的变化。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理想与情感的执着追求,尽管现实的困境让人无奈,但心中的情感依然在不断波动,永不平息。

意象分析

  • 浊水:象征混乱与不安的情绪。
  • 明波:象征清晰的情感与希望。
  • 海底人:象征理想与渴望。
  • 蚌中月:象征难以获得的美好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浊水”象征什么?
    A. 清澈的情感
    B. 混乱的心情
    C. 美好的理想
    答案:B

  2. “蚌中月”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困惑
    B. 理想的追求
    C. 友情的温暖
    答案:B

  3. 诗人对“海底人”的思念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渴望
    C.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孟郊的《咏怀》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表达了对理想或情感的思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前者通过清晰的意象展现了内心的波动,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情感的忧虑。两者都反映了唐诗中个人情感的深刻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