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川精舍寄城中友人》

时间: 2025-01-01 18:25:39

客来僧已去,古屋静萧萧。

敲石引松火,对花悬酒瓢。

窗棂寒背日,柱礎润通潮。

君肯过幽寂,水程才隔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川精舍寄城中友人
客来僧已去,古屋静萧萧。
敲石引松火,对花悬酒瓢。
窗棂寒背日,柱礎润通潮。
君肯过幽寂,水程才隔宵。

白话文翻译:

客人来了,僧人已经离去,古老的屋子静得让人感到萧条。敲打石头引来松树的火光,面对花朵悬挂着酒瓢。窗棂背对着寒冷的阳光,柱子与地基因潮水的关系而变得湿润。你愿意来这幽静的地方吗?水路隔着一夜的距离。

注释:

  • 客来僧已去:指客人来访时,僧人已离开,留下一片静谧的空间。
  • 古屋静萧萧:古老的屋子显得格外安静,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敲石引松火:用石头击打来引燃松木,象征着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 对花悬酒瓢:面对花朵,酒瓢悬挂,暗示着与友人对饮的情景。
  • 窗棂寒背日:窗棂朝向寒冷,背离阳光,表现出一种阴冷的环境。
  • 柱礎润通潮:柱子和基础因潮水而变得湿润,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 君肯过幽寂:询问朋友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幽静的地方。
  • 水程才隔宵:水路上只隔了一夜的时间,表达了友人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希迈,宋代诗人,字子骏,号琴川,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出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赵希迈在琴川精舍的隐居生活中,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邀请,同时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超脱。

诗歌鉴赏:

《琴川精舍寄城中友人》是一首充满闲适和幽静氛围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古屋,诗人在这里独自享受着清幽的环境,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第一联通过“客来僧已去,古屋静萧萧”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随后以“敲石引松火,对花悬酒瓢”展现了诗人独自对饮的情景,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接下来,窗外的寒冷与潮湿的柱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环境的阴冷。最后一句“君肯过幽寂,水程才隔宵”则是对友人的邀请,再次强调了友情的温暖和距离的相对。整首诗在简单的生活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恬淡的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来僧已去:描写了一个安静的场景,客人来访时僧人已经离开,环境显得更加孤寂。
  2. 古屋静萧萧:古老的屋子显得非常安静,给人一种空旷和孤独的感觉。
  3. 敲石引松火:用石头的撞击声来引燃松木的火焰,表现出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4. 对花悬酒瓢:面对花朵,悬挂着酒瓢,暗示着一种闲适的饮酒情景。
  5. 窗棂寒背日:窗棂背对着寒冷的日光,表现出一种阴冷的环境。
  6. 柱礎润通潮:柱子和基础因潮水而变得湿润,暗示着环境的变化。
  7. 君肯过幽寂:询问朋友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幽静的地方,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
  8. 水程才隔宵:水路上只隔了一夜,表达了友人的距离并不遥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敲石引松火,对花悬酒瓢”,构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松火”比喻生活的温暖,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意象:古屋、松火、花、酒瓢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的整体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友人的思念与邀请,以及在孤独环境中找到的内心宁静。诗中隐含着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屋: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宁静。
  • 松火:象征温暖和自然的生活。
  • :象征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 酒瓢:象征着友谊与欢聚的时刻。
  • 寒窗:象征着孤独与冷清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 A. 热闹
    • B. 安静
    • C. 迷茫
    • D. 繁华
  2. “敲石引松火”中的“松火”象征了什么?

    • A. 冷漠
    • B. 温暖
    • C. 宁静
    • D. 喧闹
  3. 诗人邀请朋友来“幽寂”的地方,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友情
    • C. 忍耐
    • D. 不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与友情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表现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比较赵希迈与李白的诗歌,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赵希迈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更为豪放和奔放。赵希迈的诗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而李白的诗则强调情感的激荡与豪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相关研究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