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东莱先生
鼓箧胶庠日,公方属外艰。
抠衣天不遇,攻玉理应难。
问我好何学,逢人罕所安。
由今无拂士,孤陋人心酸。
白话文翻译:
在这鼓声和书声交错的日子里,您正面临着外界的种种艰难。
我想尽力去学习,然而环境却不允许,想要雕琢美玉,自然也是困难重重。
有人问我,应该向谁学习,然而与人交往却少有安慰。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能扶持我的士人,孤独和无知让我心中感到酸楚。
注释:
- 鼓箧:鼓声和书声,象征文人的生活环境。
- 胶庠:书房或读书的地方,这里指代学习的环境。
- 抠衣:努力去学习与追求,暗指在困难的环境中努力求知。
- 攻玉:比喻艰难地追求理想或事业。
- 拂士:指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有识之士。
- 孤陋:孤独而无知,指诗人感到孤立无援的心情。
典故解析:
“攻玉”常用来形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努力与坚持的精神。诗中提到的“拂士”则是对有识之士的尊重和渴望,反映出诗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邵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邵度对东莱先生的追思之时,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和失去师长的哀伤。在当时社会,士人多面临个人理想与外部环境的冲突,诗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普遍困境和士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挽东莱先生》是一首悼念性诗,充满了对逝去师长的追思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诗人在开篇就将环境与自身境遇相结合,描绘出一种孤立无援的感受。诗中使用“鼓箧胶庠”描绘了一个文人特有的学习与生活场景,暗示着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但是随之而来的“公方属外艰”则突显了现实的残酷和外界的种种难关。接下来的“抠衣天不遇”,不仅表现了对学习的执着,也揭示了在艰难环境中追求理想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深厚的师生情谊,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用“由今无拂士,孤陋人心酸”道出了失去老师后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令读者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鼓箧胶庠日:描绘出一种文人雅士的学习环境,暗示着对知识的追求。
- 公方属外艰:现实的艰难,让追求理想变得困难。
- 抠衣天不遇:努力学习却未能如愿,感受到命运的无情。
- 攻玉理应难:追求完美的过程必然艰辛,强调了理想的实现不是轻松的。
- 问我好何学: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 逢人罕所安:与人为善却感到孤独,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疏离。
- 由今无拂士:失去支持者,感到无助。
- 孤陋人心酸:内心的苦楚与孤独感叠加。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鼓箧胶庠”与“公方属外艰”,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将追求理想比作“攻玉”,强调其艰难程度。
- 反复:反复表现孤独感,深化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师长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士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孤独与困惑。
意象分析:
- 鼓声与书声:象征文人生活的典雅与追求。
- 外艰:代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 攻玉:比喻追求理想的艰辛。
- 孤陋: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攻玉”比喻的是什么? A. 学习的困难
B. 财富的追求
C. 对理想的追求
D. 社交的难题 -
“由今无拂士”中的“拂士”指的是: A. 师长
B. 志同道合者
C. 朋友
D. 敵人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A. 对生活的快乐
B. 对师长的怀念与孤独感
C. 对社会的愤怒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邵度的《挽东莱先生》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邵度的诗更加突出孤独与无助,而王勃则在送别中表现出离别的痛苦与对未来的憧憬,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