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妃》
时间: 2024-12-29 17:34: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潘淑妃
作者: 黄庚 〔宋代〕
二八入宫掖,一笑轻三千。
云阶涉何许,步步生金莲。
绣鞋不胜春,风若凌波仙。
荣华一回首,荆棘生我前。
君恩花上露,妾心井中泉。
井泉誓不波,下照青青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入宫后的生活与内心感受。她在二八年华时进入宫中,轻轻一笑便能让三千宠爱者倾心。她走在云阶之上,每一步都仿佛绽放金莲般娇美。她的绣鞋在春风中显得格外轻盈,像是凌波仙子一般。回首荣华富贵,眼前却满是荆棘。君王的恩宠如同花上的露珠,而我的心如井中的泉水,誓言永不波动,映照着清澈的天空。
注释:
- 二八:指的是16岁到18岁的少女,象征年轻美丽的年华。
- 宫掖:指的是宫廷,后宫。
- 云阶:形容宫廷内高高的台阶,带有神秘和高贵的意味。
- 金莲:形象地比喻女子的足部,暗指美丽。
- 绣鞋:指的是精美的鞋子,象征女子的娇媚。
- 凌波仙:形容女子如仙子般轻盈。
- 荣华一回首:指回顾过去的荣华富贵。
- 荆棘:象征着艰难与困苦。
- 君恩花上露:比喻君王的恩宠如同花上的露水,稍纵即逝。
- 妾心井中泉:比喻女子的心如井中的泉水,永远澄清而不动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擅长描写女性情感和美好景象而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往往对比强烈,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庚的青年时期,反映了当时后宫女子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作品中展现了女子对荣华富贵的渴望与对内心情感的执着,正值宋代盛世,诗人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潘淑妃》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细腻描写的古诗,展现了年轻女子在宫廷生活中的美丽与苦涩。诗的开头,诗人通过“二八入宫掖”引入了主角的身份和年龄,瞬间构建出一种青春与美丽并存的画面。而“一笑轻三千”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魅力,暗示她在后宫中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的“云阶涉何许,步步生金莲”,用高高的云阶和金莲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她的优雅与轻盈。这里的“步步生金莲”不仅展现了她的美丽,也暗示了她在宫中所承受的重重压力与责任。
然而,随着诗的推进,情感的基调逐渐转向。诗人用“荣华一回首,荆棘生我前”强调了对荣华富贵的回望与现实的无奈,象征着在美丽背后隐藏的艰辛与困惑。接着的“君恩花上露,妾心井中泉”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君王的恩宠如同花上短暂的露水,难以长久,而她的心则如同井中泉水一般,清澈而坚定。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宫廷女子在美丽与孤独之间的挣扎,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八入宫掖:少女进入宫廷,象征着青春与新生活的开始。
- 一笑轻三千:她的笑容能够吸引众多追捧,暗示她的魅力与影响力。
- 云阶涉何许:在高贵的宫廷中,踏上云梯,表达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 步步生金莲:每一步都显得格外优雅,金莲象征着她的美丽与地位。
- 绣鞋不胜春:春天的轻盈和她的鞋子相映成趣,暗示她的娇嫩与优雅。
- 风若凌波仙:形容她如同仙子般在风中轻舞,展示她的灵动与美丽。
- 荣华一回首:回首往昔的荣华,带着些许惆怅。
- 荆棘生我前:面对未来的艰难与挑战,隐喻着人生的不易。
- 君恩花上露:君王的恩宠是短暂而易逝的,如同花上的露水。
- 妾心井中泉:她的心如同井中泉水,永远清澈而坚定。
- 井泉誓不波:宣誓不受外界影响,表达内心的坚定。
- 下照青青天:内心的清澈与广阔,如同映照着清澈的天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比作井中泉水,形象生动。
- 对仗:如“君恩花上露,妾心井中泉”,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金莲、绣鞋等意象,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荣华与内心坚定的思考,揭示了宫廷女子在光鲜外表下的孤独与无奈。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对比,诗人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二八:青春、美丽的象征。
- 云阶:高贵、神秘的环境。
- 金莲:女子的娇美与优雅。
- 绣鞋:精致、细腻的生活。
- 荆棘: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 泉水:内心的清澈与坚定。
这些意象不仅富有文化内涵,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女子命运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二八”指的是几岁?
- A. 10岁
- B. 16-18岁
- C. 20岁
- D. 30岁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君恩”被比作__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的情感全部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 B
- 花上露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丽人行》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庚的《潘淑妃》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黄庚更侧重于宫廷生活的复杂性,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