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走进云雾缭绕的郡城,
向北望去,看到单于的台址。
匈奴与秦国的势力何其接近,
沙漠的北风气息是如此雄浑。
那些骄横的豪杰们,
他们的狂妄又回来了。
边塞的墙垣上没有名将,
亭台楼阁中空荡荡的显得崔巍。
哎,我又该为此叹息什么呢?
边疆的人民却在野草中艰难求生。
注释
- 云中郡:指高山云雾中的县城,象征清新和遥远的地方。
- 单于:古代匈奴的统治者。
- 胡秦:指匈奴和秦国,象征外族的威胁。
- 沙朔:指北风,沙尘暴的气候。
- 藉藉:形容众多、繁多的样子。
- 天骄子:指那些优秀的年轻人或英雄。
- 塞垣:边塞的城墙。
- 亭堠:指建筑物,这里指空旷的建筑。
- 涂草莱:指野草,象征边疆人民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诗风豪放、气魄壮丽,常常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陈子昂是早期的诗人之一,对后来的诗风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感遇》系列诗作是陈子昂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所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忧虑。面对匈奴威胁和国家动荡,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担忧和对英雄豪杰回归的期待。
诗歌鉴赏
《感遇·之卅七》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画面:清晨走入云雾中的郡城,北望单于台,诗人感受到外族的威胁与国家的危机。诗人用“胡秦何密迩”一句,直接点出外族势力的接近,表现出一种紧迫感和不安。接着,诗人通过“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反映了对年轻豪杰们的复杂情感,既希望他们能为国家出力,又不免感叹他们的狂妄。
后半部分诗句则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无助,“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诗人感到无奈与失望,边塞的士兵没有英勇的将领,反映了国家在危难时刻的无力感。最后两句“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则是对边疆人民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感慨他们在战乱中求生的艰难。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表达了对边疆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通过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情感,陈子昂的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入云中郡:清晨走入云雾缭绕的地区,暗示诗人处于高远的地理位置。
- 北望单于台:向北望去,看到匈奴的台址,直面外族的威胁。
- 胡秦何密迩:匈奴和秦国的势力如此接近,反映了国家的危机。
- 沙朔气雄哉:北风的沙尘气势雄浑,象征外敌的强大。
- 藉藉天骄子:众多的年轻英雄,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 猖狂已复来:他们的狂妄再次回归,暗示着对社会风气的失望。
- 塞垣无名将:边塞的城墙上没有名将,表现出对国家将领的缺乏。
- 亭堠空崔嵬:亭台楼阁显得空旷,象征边疆的荒凉。
- 咄嗟吾何叹:我叹息什么呢,表现出一种无奈。
- 边人涂草莱:边疆的人们在荆棘丛中艰难求生,反映了民众的苦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单于台、沙朔等意象象征了外族的威胁和国家的危机。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国家动乱和边疆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英雄豪杰能否归来的深思。诗人通过描绘外敌的威胁和边疆的荒凉,反映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展示了唐代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中郡:象征高远与清新,代表诗人的理想追求。
- 单于台:象征外族的威胁,历史的沉重。
- 天骄子:象征年轻的英雄,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 塞垣:象征边防的脆弱,反映国家的危机。
- 草莱:象征苦难与生存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单于”是指哪个民族的统治者?
- A. 汉族
- B. 匈奴
- C. 魏国
- D. 唐朝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天骄子”是指那些优秀的年轻人。(对/错)
-
填空题:诗的最后两句揭示了边疆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出____的情感。
答案
- B
- 对
- 同情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从军行》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从军行》:同样表现了战争带来的伤痛与壮士的豪情,展现了边疆的苦难。
- 《春望》:杜甫在战乱中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陈子昂的情感基调相似,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家国的深切关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