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洪君畴韵送徐仲晦赴乡郡二首》

时间: 2025-01-17 09:54:01

于君外物一毫轻,七聚争看锦昼行。

昔苦缿筩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

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

前哲贵分人以德,独清不若众皆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用洪君畴韵送徐仲晦赴乡郡二首
作者:刘克庄

于君外物一毫轻,
七聚争看锦昼行。
昔苦缿筩无路达,
今欣蜡烛照天明。
潢池赤子思重活,
青社饥民待再生。
前哲贵分人以德,
独清不若众皆清。

白话文翻译:

对于你,外物无关紧要,一丝丝都不重,
七个朋友争相观看你在明亮的白天走过。
昔日因为困苦,无法用丝绸筩子抵达,
如今欣喜于蜡烛的光明照亮天际。
潢池的赤子渴望重生,
青社的饥民期待再次复兴。
古代的圣贤重视以德行分人,
独自清白却不如众人一起清白。

注释:

  • 缿筩: 一种用丝绸制成的筐,用于装载物品。
  • 蜡烛: 古代照明工具,象征光明和希望。
  • 潢池: 指有水的地方,古代常用来比喻故乡。
  • 青社: 指青壮年社群,代表社会的基石。
  • 前哲: 古代的圣贤或哲学家。

典故解析:

  • 前哲贵分人以德: 这句提到古代的贤人重视用德行来进行人际间的分配,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蜡烛照天明: 蜡烛的光明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光明前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士宗,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以山水田园诗和词作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友人徐仲晦赴乡郡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展现出刘克庄在诗词创作上的严谨和细腻。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还引发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昔苦缿筩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对比了过去的困境与现在的光明,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改变的渴望。同时,诗的后半部分提到的“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心,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想,引发读者对人生、友谊和社会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于君外物一毫轻”,表现对友人的轻视外物的态度。
    2. “七聚争看锦昼行”,描绘朋友们的热情和关注。
    3. “昔苦缿筩无路达”,感慨过去的艰辛。
    4. “今欣蜡烛照天明”,表现对未来光明的期待。
    5. “潢池赤子思重活”,体现对故乡和生存的渴望。
    6. “青社饥民待再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7. “前哲贵分人以德”,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8. “独清不若众皆清”,反映出集体清白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蜡烛照天明”比喻未来的光明与希望。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 外物: 代表物质生活的不重要,强调内心的追求。
  • 蜡烛: 代表希望与光明,象征未来。
  • 潢池: 故乡的象征,寄托对故土的思念。
  • 青社: 社会的底层,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昔苦缿筩”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过去的艰辛
    C. 对未来的期待

  2. “蜡烛照天明”中的“蜡烛”象征什么? A. 黑暗
    B. 光明和希望
    C. 过去的回忆

  3. 诗中提到的“前哲贵分人以德”反映了什么思想? A. 重视金钱
    B. 重视道德
    C. 重视权力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表达对未来的希冀。
  • 杜甫《春望》: 关注社会现状,反映民生困苦。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 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和民生,但刘克庄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杜甫则更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