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八》

时间: 2025-01-06 16:46:54

一点残灯落翠篝。

杏花朝雨冷悠悠。

起来无语叠罗帱。

枕上朦胧曾握臂,镜前娇懒怕梳头。

坐看双燕入红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点残灯落翠篝。杏花朝雨冷悠悠。起来无语叠罗帱。枕上朦胧曾握臂,镜前娇懒怕梳头。坐看双燕入红楼。

白话文翻译:

一盏微弱的灯光下,翠绿色的篝火轻轻落下。杏花在早晨的细雨中,显得冷清而悠远。我起身无语,叠起绢罗帷帐。枕边朦胧,曾经握过的臂膀,镜前显得娇懒,不愿梳理头发。坐在这里,看着双燕飞入红色的楼阁。

注释:

  • 残灯:指微弱的灯光。
  • 翠篝:翠绿色的篝火,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 杏花:杏花是春天的象征,寓意温柔和美好。
  • 朝雨:指早晨的细雨,增添了诗的清冷感。
  • 无语:形容无话可说,心中沉静。
  • 罗帱:轻薄的帷帐,象征温柔和细腻。
  • 朦胧:指不清晰的状态,暗示梦境或夜色。
  • 娇懒:形容女性的娇美和懒散,表现出一种慵懒的美感。
  • 双燕:象征春天和爱情,燕子回巢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士彪,清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情感细腻而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内心的思索与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浣溪沙 其八》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词作。开篇“一点残灯落翠篝”,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残灯和翠篝的意象,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温暖,暗示着诗人在静谧中思索。接下来的“杏花朝雨冷悠悠”,则通过自然的描绘,增添了清冷的感觉,杏花的美丽与朝雨的冷意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诗人的情感状态。

“起来无语叠罗帱”,诗人起身时的无言与心中的复杂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枕上朦胧曾握臂”,则带有一丝回忆的温暖,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结尾的“坐看双燕入红楼”,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爱的归属,诗人在此刻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希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慵懒,以及对美好回忆的珍视,情感深厚而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点残灯落翠篝”: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周围,创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杏花朝雨冷悠悠”:描绘了春天细雨中的杏花,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恬淡的意境。
    • “起来无语叠罗帱”:诗人起身无言,叠起轻薄的帷帐,体现出一种心绪复杂的状态。
    • “枕上朦胧曾握臂”:在梦中朦胧的状态中,曾握住的臂膀让人感到温暖。
    • “镜前娇懒怕梳头”:镜前的懒散和羞怯,表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娇美。
    • “坐看双燕入红楼”:最后通过双燕的飞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爱的归属,带来希望与温暖。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和篝火比作心情的映射,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词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与思索,及对美好回忆的珍视,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爱情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残灯: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杏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温柔。
  • 双燕:象征爱情与希望的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一点残灯落翠篝”中“残灯”指的是: A. 微弱的光 B. 明亮的光 C. 不存在的光

  2. 诗中提到的“杏花”象征着: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3. “坐看双燕入红楼”中的“双燕”象征着: A. 友情 B. 爱情 C. 亲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俞士彪的《浣溪沙 其八》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写了女性的情感与自然的美,但俞士彪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孤独,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