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俞感李花》
时间: 2025-01-01 13:28: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日摘花初见桃,
今日摘花还见李。
晴风暖日苦相催,
春物所馀知有几。
中年多病壮心衰,
对酒思归未得归。
不及墙根花与草,
春来随处自芳菲。
白话文翻译:
昨天刚摘下桃花,今天又见李花。
晴风暖日不断催促,春天的景物所剩无几。
我年纪渐长多病,壮志已衰,
对着酒杯思念家乡却无法归去。
比不上墙根边的花草,
春天来临时到处都散发着芳香。
注释:
- 昨日:昨天。
- 摘花:采摘花朵。
- 桃、李:分别指桃花与李花,象征春天。
- 晴风暖日:形容天气晴朗、温暖的日子。
- 苦相催:苦于时间的催促。
- 春物所馀知有几:春天的景物所剩下的又有多少呢?
- 中年多病:中年时期多病缠身。
- 壮心衰:壮志已衰退。
- 对酒思归:面对酒杯思念家乡。
- 不及:比不上。
- 墙根:墙的根部。
- 芳菲:芬芳的花草。
典故解析:
李花与桃花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李花和桃花的盛开,代表着春天的到来,通常是诗人抒发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诗、文、词以及历史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散文和词作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欧阳修中年时期,正值他身体多病、壮志未酬之时。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加深了对人生无常的感触。
诗歌鉴赏:
《和圣俞感李花》是一首充满春意的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对桃花和李花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晴风暖日的描写则暗示时间的流逝,给人以催促之感,带出对春天短暂之美的感慨。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开始反思自我的人生,尤其是“中年多病壮心衰”这句,展现了他对人生苦短和自我失落的无奈。对酒思归未得归,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渴望。然而,结尾的“不及墙根花与草”则流露出一种淡然与无奈,春天的芳香无处不在,却也让人意识到人生的平凡与简单。
整首诗在对比中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既有对春天美好的期待,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日摘花初见桃:回忆起昨天看到的桃花,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 今日摘花还见李:今天又见李花,象征着春天的延续。
- 晴风暖日苦相催:在晴朗温暖的日子里,时间如同风一般催促着人们。
- 春物所馀知有几:感慨春天的美好事物所剩无几。
- 中年多病壮心衰:随着年纪渐长,身体多病,壮志也逐渐衰退。
- 对酒思归未得归:面对酒杯却思念故乡,心中有归乡的渴望但无奈无法实现。
- 不及墙根花与草:不如墙根那些花草,春天的芳香随处可见。
- 春来随处自芳菲:春天的气息,处处都散发着芳香。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昨日摘花初见桃,今日摘花还见李”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句式。
- 比喻:将桃花与李花比作春天的象征,暗示生机与希望。
- 拟人:将时间和春天的景物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春天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示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 李花:象征春天的生命力和繁荣。
- 酒: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沉思。
- 墙根的花草:象征着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反映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种花分别是什么? A. 牡丹与梅花
B. 桃花与李花
C. 菊花与兰花 -
诗人对酒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家乡
C. 名声 -
“不及墙根花与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平凡生活的珍惜
C. 对春天的失落
答案:
- B. 桃花与李花
- B. 家乡
- B. 对平凡生活的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欧阳修的《和圣俞感李花》更注重对自然的描写和人生感慨;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由与洒脱的渴望。两者虽皆为抒怀,却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人生境界与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欧阳修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