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插秧歌
原文展示: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白话文翻译:
农夫把秧苗抛洒到田里,田妇接过秧苗。小儿在拔秧,大儿在插秧。
斗笠像是战斗的头盔,蓑衣如同战甲,雨水从头顶淋湿了肩膀。
叫他们吃早饭停歇片刻,低着头弯着腰不回答。
秧根还不牢固,秧苗还没种完,要照顾好鹅儿和小鸭子。
注释:
- 田夫:指在田地里工作的男性农民。
- 田妇:指在田地里工作的女性农民。
- 抛秧:将秧苗抛撒到田里。
- 接:接住、接过。
- 笠:斗笠,古代农民常用的遮阳或挡雨的工具。
- 兜鍪:古代的一种头盔,形容斗笠的保护作用。
- 蓑:蓑衣,防水的衣物,形容在雨天的工作状态。
- 胛:肩膀。
典故解析:
本诗描绘了插秧的场景,展现了农民的辛劳与生活。诗中提到的斗笠和蓑衣,象征着农民在劳动中的坚韧和不怕艰辛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生动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深具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插秧歌》写于农忙时节,反映了当时农民在插秧季节的辛劳与家庭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农民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插秧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传递出一种朴实而生动的田园气息。诗的开头,农夫与田妇的默契配合,体现了家庭合作的温馨。小儿与大儿的参与,描绘了农村家庭的和睦与传承。
诗中“笠是兜鍪,蓑是甲”一联,形象地将农民的劳动与战斗相提并论,表现出农民在自然环境中与天气斗争的顽强精神。雨水的描写不仅突显了工作环境的艰辛,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的句子中,农民因忙碌而无暇回应,展现了他们对工作的专注与投入,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状态。最后一句提到照看鹅儿与雏鸭,暗示着农民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还有对家庭和生活的责任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传达出一种质朴的美,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勤劳的赞美,是对农民劳动的一种深情致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夫抛秧田妇接:描绘了夫妻间的合作,展示了农村家庭的和谐。
- 小儿拔秧大儿插: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分工,传达出代际传承的观念。
- 笠是兜鍪蓑是甲:比喻斗笠和蓑衣,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在田间工作的艰辛。
- 雨从头上湿到胛:强调自然环境的恶劣,突显了农民的辛苦。
- 唤渠朝餐歇半霎:显示了农民忙碌的生活节奏,几乎无暇顾及休息。
- 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了农民对工作的专注与无奈。
- 秧根未牢莳未匝:描写插秧的细致与不易,反映出农民的责任感。
- 照管鹅儿与雏鸭:强调了农民生活的多重责任,既要耕作也要照顾家禽。
修辞手法:
- 比喻:斗笠和蓑衣比作战斗装备,表现出农民的坚韧。
- 拟人:将农民的辛劳与战斗的场景相结合,赋予了生活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农民勤劳、坚韧的精神,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递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秧苗: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开始,代表农民的辛勤与期待。
- 斗笠与蓑衣:象征农民面对自然的勇敢与坚韧,体现出劳动的艰辛。
- 鹅儿与雏鸭:代表家庭的责任与生活的多样性,体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田夫和田妇分别在做什么?
- A. 抛秧和插秧
- B. 种地和浇水
- C. 采摘和销售
-
诗中提到的“笠是兜鍪”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农民的工具
- B. 农民的服装
- C. 农民的斗笠
-
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农民的辛劳与生活
- B. 自然的美丽
- C. 家庭的温暖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范成大
- 《农家》——作者:陆游
诗词对比:
- 比较《插秧歌》和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两者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夏日田园杂兴》更侧重于夏季田园的宁静与美好,而《插秧歌》则着重于农民的辛勤劳动,展现了不同的生活角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插秧歌》的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