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渔景
作者: 王贞仪 〔清代〕
月下一溪烟淡。
溪里渔叉夜响。
知有小渔舟,
叉得寒鱼初返。
同伴。同伴。
掉向白萍花港。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溪水中弥漫着淡淡的烟雾。
溪里渔叉发出夜间的响声。
知道有小渔舟,
叉到了刚刚回游的寒鱼。
同伴们,同伴们,
掉向白色的萍花港。
注释
- 月下:指月光照耀下的环境,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溪烟:溪水上升起的烟雾,形容夜晚的朦胧与静谧。
- 渔叉:捕鱼用的工具,发出声音,表示捕鱼的活动。
- 寒鱼:指水中的鱼,可能因为气温较低而被称作“寒鱼”。
- 白萍花港:白色的浮萍花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美丽的景港。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月下的渔景,表达了渔夫宁静而又充实的生活,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和渔猎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贞仪是清代的一位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著称。她的作品多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展现了女性的细腻与智慧。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渔夫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作者逃避复杂社会、向往宁静生活的心理。
诗歌鉴赏
《如梦令 渔景》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描绘了月下渔景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前两句通过“月下一溪烟淡”与“溪里渔叉夜响”描绘出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溪水上,轻烟袅袅,渔叉轻声响动,营造出一种安静而又温馨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渔夫的劳动场景,“知有小渔舟,叉得寒鱼初返”,让人感受到捕鱼的乐趣与自然的丰盈。诗的最后两句“同伴。同伴。”更是通过重复的方式,加深了渔夫之间的友情与默契,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依赖。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将读者带入一个平静的渔村夜晚,给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满足。王贞仪通过这一景象,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下一溪烟淡”:描写了月光洒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烟雾,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溪里渔叉夜响”:听到渔叉在夜间击打水面的声音,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气息。
- “知有小渔舟,叉得寒鱼初返”:渔舟在水中活动,刚刚捕到的寒鱼象征着自然的馈赠。
- “同伴。同伴。”:强调渔夫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 “掉向白萍花港”: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传达出宁静与和谐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月下”和“溪烟”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表现出渔夫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为工整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绘渔夫的夜晚捕鱼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宁静与美好,代表自然的光辉。
- 溪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流动,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 渔叉:代表渔夫的劳动工具,象征着辛勤与收获。
- 寒鱼:象征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富足。
- 白萍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和谐,构成了宁静的港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时间的景象?
A. 早晨
B. 中午
C. 夜晚
D. 傍晚 -
诗中提到的“寒鱼”是指什么?
A. 温暖的鱼
B. 冷水中的鱼
C. 河中的鱼
D. 海里的鱼 -
“同伴。同伴。”的重复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忧伤
C. 友谊与合作
D. 疲惫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贞仪的《如梦令 渔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渔夫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多以个人情感为主,体现出女性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情感流露。
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王贞仪更注重自然与生活的交融,而李清照则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王贞仪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