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

时间: 2025-01-02 03:52:58

盛世英才偶未逢,寄身无地转如蓬。

诗亲东野穷尤壮,赋拟相如老更工。

雕鹗不飞行奋迅,璠玙未献要磨礲。

会须自要唐衢荐,谁与吹嘘借更风。

意思解释

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

原文展示:

盛世英才偶未逢,寄身无地转如蓬。
诗亲东野穷尤壮,赋拟相如老更工。
雕鹗不飞行奋迅,璠玙未献要磨礲。
会须自要唐衢荐,谁与吹嘘借更风。

白话文翻译:

在盛世之中,英才偶然没有遇到机会,像蒲公英一样漂泊无依。
我与诗的亲近是在东野,虽已穷困但仍然意气风发;
我模仿相如的风格,年纪虽长却愈发成熟。
雕鹰虽然不飞行却依然迅猛,璠玙还未被献出需要磨砺。
最终还是希望能够被唐衢所推荐,谁能与我同声相应,借风扬名呢?

注释:

  • 盛世:指繁荣的时代。
  • 英才:杰出的人才。
  • 寄身:寄居、寄托身心。
  • 东野:指东边的田野,可能指东周的诗人。
  • 相如:指汉代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是诗歌的典范。
  • 雕鹗:一种猛禽,象征高飞的志向。
  • 璠玙:美玉,象征珍贵的才能。
  • 唐衢:指唐代的道路,象征名声和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高雅的艺术追求著称。李弥逊的作品常反映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凝聚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弥逊送别朋友王彦声之际,表达了对人才遭遇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期盼,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人才未遇的惋惜。首句“盛世英才偶未逢”道出了在繁荣的时代中,人才却可能未能施展才华的无奈。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自我剖析,表明尽管身处穷困,但仍然意气风发,努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展现了强烈的自我激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雕鹗与璠玙的比喻,既展现出诗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又暗示了磨砺的重要性。这种通过自然界的意象来比拟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通过对“唐衢”的呼唤,诗人表达了对被社会认可的渴望。这不仅是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也反映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整首诗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展示了李弥逊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盛世英才偶未逢:在繁荣的时代,才华横溢的人却偶然没有遇到机会。
  2. 寄身无地转如蓬:身无所寄,漂泊不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而逝。
  3. 诗亲东野穷尤壮:虽然身处贫困之中,但我对诗的热爱依然在增强。
  4. 赋拟相如老更工:模仿司马相如的风格,虽然年纪渐长,但技艺更为成熟。
  5. 雕鹗不飞行奋迅:雕鹰虽未展翅高飞,但依然充满力量和气势。
  6. 璠玙未献要磨礲:美玉尚未被献出,仍需经过磨砺才能显现光彩。
  7. 会须自要唐衢荐:终究还是希望能被唐的道路所推荐。
  8. 谁与吹嘘借更风:谁能与我同声相应,借助东风扬名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境遇比喻为“蒲公英”,形象生动。
  • 对仗:如“雕鹗不飞行奋迅”,形成对称美感。
  • 排比:通过列举不同的意象,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遭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蒲公英:象征漂泊和无依。
  2. 雕鹗:象征追求高远志向。
  3. 璠玙:象征才华和潜力。

这些意象的结合,映射出诗人对自身及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人才与机会之间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盛世英才偶未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感慨
    • C. 失落
  2. “雕鹗不飞”中的“雕鹗”象征什么?

    • A. 普通动物
    • B. 高飞的志向
    • C. 劳动人民
  3. 诗人想要被谁推荐?

    • A. 汉代
    • B. 唐衢
    • C. 宋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弥逊的《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都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追求,但李白更显豪迈,而李弥逊则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对友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李弥逊诗集》
  • 古诗文网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