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1829九日登黄泥岭望海》
时间: 2025-01-16 22:12: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客凭临望翠涛,黄泥偏说是登高。
虽无海雁衔书至,尚有风鸢结阵镳。
短发伤秋还落帽,异乡过节漫题糕。
沿山寻遍茱萸少,且把篱花送浊醪。
白话文翻译:
与朋友一起登高远望青翠的海涛,黄泥岭上却偏偏被说成是登高的好地方。虽然没有海鸥带来书信,仍然有风筝在空中飞舞。短发在秋风中受伤,不得不摘下帽子;在异乡过节,随意品尝着糕点。沿着山路寻找茱萸却少,有些花儿送给浊酒共饮。
注释:
- 凭临:指凭借在高处眺望。
- 翠涛:青翠的海浪。
- 黄泥岭:指诗人所登的山岭,因土壤为黄泥而得名。
- 海雁:指海鸥,常用作传书的意象。
- 风鸢:指放飞的风筝,象征欢乐。
- 短发:可能暗指年轻人的形象。
- 茱萸:一种植物,常用作节庆的装饰。
- 浊醪:指浑浊的酒。
典故解析:
- 重阳节:诗中提到的“九日”隐喻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有登高祈福的传统,诗人借此表达对节日的思考与感悟。
- 茱萸: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是古老的习俗,象征驱邪避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屠文照,清代诗人,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生活琐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1829年重阳节,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节日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借景抒怀,表达对家乡和节日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登高”这一传统活动,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的情感和思考。诗人与友人一同登高,虽没有接收到海雁带来的书信,却能欣赏到风筝在空中飞舞的景象,体现了一种即便处于异乡,仍能感受到欢乐的心态。然而,短发在秋风中受伤的细节,暗示了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通过对“茱萸”的寻觅,诗人表达了对节日习俗的敬意,然而“沿山寻遍茱萸少”,却又反映出异乡的无奈与孤独。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与客凭临望翠涛:开篇描绘与友人共同登高的情景,翠涛暗示着美好的自然景象。
- 黄泥偏说是登高:诗人自谦,黄泥岭虽不如名山大川,亦是登高之所,表现出一种对环境的接纳。
- 虽无海雁衔书至:没有书信寄来,表现出思乡之情的孤独感。
- 尚有风鸢结阵镳:风筝的飞舞象征欢乐,尽管缺少书信,但生活仍然有乐趣。
- 短发伤秋还落帽:短发在秋风中受到影响,暗示着诗人在异乡的无奈与忧伤。
- 异乡过节漫题糕:在异乡度过节日,只能随意品尝糕点,反映孤独感。
- 沿山寻遍茱萸少:对传统习俗的追寻,却感到茱萸稀少,表现出对家乡节日的渴望。
- 且把篱花送浊醪:最后一句以篱花和酒结束,带有对生活的调侃与自嘲。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登高与节日联系起来,赋予登高更深的文化意义。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风筝的“结阵镳”,使得风筝具有了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登高习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在异乡的孤独感,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习俗的交织。
意象分析:
- 翠涛:象征自然美,反映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美。
- 海雁:象征书信与联系,反映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 风鸢:象征快乐与自由,展现诗人积极的一面。
- 茱萸:代表传统文化,承载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 浊醪:象征生活的琐碎,反映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诗人在诗中寻找的植物是什么?
- A. 兰花
- B. 茱萸
- C. 菊花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乐
- B. 孤独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的《登高》与屠文照的作品同样描绘了登高的场景,然而杜甫更多关注于壮阔的景象和历史的沉重,而屠文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生活细节。两者在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个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