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吴履斋》
时间: 2025-01-04 10:18: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来则非邪抑是邪,缘堤何必更行沙。
瑟当调处难胶柱,棋到危时见作家。
公论有谁能着脚,事机至此转聱牙。
不如叠嶂双溪下,行对青山坐看花。
白话文翻译:
来这里是非对错,究竟是善还是恶,
沿着堤岸走,何必再去沙滩。
琴音要在适当的地方调和,
棋局到了危急时刻,才能见到真才实学。
公论到底有谁能说得清,
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开始模糊不清。
不如去双溪的山下,
与青山相对坐着,静看花开花落。
注释:
- 邪:此处意为是非、善恶。
- 缘堤:沿着堤岸。
- 瑟:一种古乐器,形状类似于琴。
- 胶柱:指固定的东西,这里比喻音乐不和谐。
- 作家:棋手。
- 公论:公众的意见或看法。
- 事机:事情的发展和变化。
- 叠嶂双溪:指山峦重叠,溪水流淌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四明士子,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风气盛行的时代。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士人面对社会纷扰与个人理想的矛盾时,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自然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上吴履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比与隐喻,表达了对人世纷争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便通过“来则非邪抑是邪”引出对道德与是非的探讨,表现出一种对于现实的无奈与困惑。紧接着提到“缘堤何必更行沙”,暗示在面对纷扰时,选择稳定的道路比冒险更为明智。
“瑟当调处难胶柱”一句则把琴声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复杂相结合,表达出人际交往中调和的困难。到“棋到危时见作家”,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在关键时刻,真正的才能才会显露无疑。
接下来的“公论有谁能着脚”,深刻反映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事情无法用简单的标准来评价。最后两句以自然山水的美丽作结,展现了一种逃避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宁静的理想生活。整首诗在思考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使读者在领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归隐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则非邪抑是邪:问来此地,究竟是对是错,反映了对人事纷扰的思考。
- 缘堤何必更行沙:选择稳定的道路,暗示在复杂环境中应保持清醒。
- 瑟当调处难胶柱:音乐的和谐不易,暗喻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棋到危时见作家:关键时刻,真正的才能才能显露。
- 公论有谁能着脚:公众看法难以统一,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 事机至此转聱牙:事情发展到此,已变得模糊不清。
- 不如叠嶂双溪下:提议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
- 行对青山坐看花:与自然对话,享受生活的简单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来则非邪抑是邪”,形成对称,增强诗的节奏感。
- 隐喻:将音乐与人际关系相联系,揭示其复杂性。
- 对比:通过“世事”与“自然”的对比,突出归隐生活的理想。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社交与内心宁静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与宁静,代表诗人向往的理想生活。
- 花: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棋:象征智慧与策略,反映人际交往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瑟”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食物
C. 一种植物
答案:A -
“棋到危时见作家”表达了什么? A. 关键时刻才能见到真正的能力
B. 棋局的复杂性
C. 生活的无趣
答案:A -
诗中提到“公论有谁能着脚”,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大家的意见很一致
B. 大家的看法很难统一
C. 大家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四明士子的《上吴履斋》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桃花源记》更强调理想社会的构建,而《上吴履斋》则是在对现实的反思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