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夜泛》

时间: 2025-01-19 19:55:27

夜静风初霁,彝陵好放舟。

峡云当岸落,峰月下滩流。

远水明村舍,恬波起棹讴。

更阑谁秉烛,空拟问三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静风初霁,彝陵好放舟。
峡云当岸落,峰月下滩流。
远水明村舍,恬波起棹讴。
更阑谁秉烛,空拟问三游。

白话文翻译:

夜晚宁静,刚刚停息的风,彝陵的水面真适合放舟而行。
峡谷中的云朵在岸边低垂,山峰的月光洒在河滩上流淌。
远处的水面上,村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轻柔的波浪中荡漾着船桨的歌声。
更深的夜里,谁在举着烛光?我只想问问那三位游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彝陵:指的是一处地名,可能是指水域或山水相连的地方。
  • 放舟:放船,也就是说在水上划船。
  • 峡云:峡谷中的云,形容峡谷的自然景象。
  • 滩流:水流经过滩涂的情形。
  • 恬波:平静的水面。
  • 棹讴:划船时发出的歌声。
  • 更阑:夜深时分。
  • 秉烛:手持蜡烛,表示夜间照明。

典故解析:

  • 三游:可能指代古代的三位游子,象征着游子的情怀与思乡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象瑛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自然与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峡中夜泛》是一首描绘夜晚水上泛舟情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开篇“夜静风初霁”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随后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峡谷的静谧与水面的柔和。第一联通过“彝陵好放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展示了一个适合放舟的美丽场景。

诗中“峡云当岸落,峰月下滩流”的描写则将自然景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峡谷中的云朵低垂,月光洒落在水面,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到了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更阑谁秉烛,空拟问三游”表达了对夜晚中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此时的诗人,虽然身处美丽的自然景色中,但仍感到一丝孤寂,表达了对友人未归的惆怅。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也融入了人情的思绪,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静风初霁:夜晚安静,刚刚停过的风,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 彝陵好放舟:彝陵是个适合划船的地方,暗示诗人对这片水域的喜爱。
  • 峡云当岸落:峡谷中的云低低地垂落,展现峡谷特有的自然景观。
  • 峰月下滩流:月光洒落在河滩上,流动的水面与静谧的夜色形成对比。
  • 远水明村舍:远处的水面上,村舍在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
  • 恬波起棹讴:平静的水面上,船桨划动时发出的歌声,增添了夜晚的动感。
  • 更阑谁秉烛:夜深时分,不知道谁在手持蜡烛。
  • 空拟问三游:诗人想问远方的三位游子,表达了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意境。
  • 对仗:如“远水明村舍,恬波起棹讴”,平衡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宁静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间。
  • :象征变化与轻盈的感觉。
  • 峡云:代表大自然的神秘与壮丽。
  • 峰月:象征光明与希望。
  • :象征流动的时间与人生的无常。
  • 烛光: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彝陵”指的是:

    • A. 一种船只
    • B. 一处地名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动物
  2. “更阑谁秉烛”中的“秉烛”意为:

    • A. 吹灭蜡烛
    • B. 手持蜡烛
    • C. 点亮蜡烛
    • D. 制作蜡烛
  3. 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主要发生在:

    • A. 白天
    • B. 夜晚
    • C. 黄昏
    • D. 清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强调孤寂与自我反思,而方象瑛的《峡中夜泛》则将友情思念与自然景色结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的艺术世界》
  • 《古诗词精编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