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院》

时间: 2025-01-17 08:38:37

菩提古精舍,兵余但茅茨。

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夫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提古精舍,兵余但茅茨。
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
山僧老夫子,养蚕如养儿。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

白话文翻译:

菩提古老的寺庙,战乱过后只剩茅草屋。我在午后的酷热中走得疲倦,稍作停留,让仆人准备一些饭菜。山中的僧人就像老父亲一样,悉心养蚕就像养儿子。然而,为什么要煮白茧呢,竟然想要缫取青丝?燕子在泥中筑巢固然可恶,覆巢之下似乎并不适宜。不听说两足的尊者,顶上的雀鸟安然无恙。我也是一个学佛的人,所言皆是为了发出悲伤之情。于是我在墙壁上作诗,以此作为佛塔的规章。

注释:

  • 菩提:指菩提树,佛教中象征觉悟和智慧。
  • 精舍:古代寺庙或僧舍。
  • 兵余:战乱结束后。
  • 茅茨: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少憩:稍作休息。
  • 容奴炊:让仆人准备食物。
  • 山僧:山中的僧人。
  • 奈何:为何、为什么。
  • 煮白茧:指将蚕茧煮熟以取丝。
  • :缫丝,即将蚕丝抽出。
  • 燕泥:燕子用泥巴筑巢。
  • 覆巢:指巢被覆盖。
  • 两足尊:指人类。
  • 顶鹊:指鸟类,雀鸟。
  • 兴悲:发出悲伤之情。
  • 浮屠:佛塔,象征佛教的教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以诗词见长,风格追求清新自然,常有佛教思想的融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在经历了战乱后,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对佛教的向往,因此寄情于菩提院,表达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菩提院》是一首通过描绘古老寺庙生活场景,表达诗人内心深处对世俗纷争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诗作。诗中开篇以“菩提古精舍”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似乎带领读者走进一处远离喧嚣的静谧之地。接着,通过“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的描写,表现出诗人行走的疲惫与对休息的渴望,体现了人在烈日下的无助感。

山僧的形象出现后,诗人通过“养蚕如养儿”将养蚕与养儿相提并论,表达了一种细腻的情感,这不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也是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然而,接下来的“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则暗含对生活的无奈与讽刺,表现出诗人对物质追求的冷静思考。

整首诗在描写日常生活的同时,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既有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有对人性与生活的反思。结尾以“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收束,既表现出对佛教的虔诚,也隐含了对世俗生活的抗拒与挣扎,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菩提古精舍,兵余但茅茨。”: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庙,战乱过后只剩下简陋的茅草房,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2. “我行倦午暑,少憩容奴炊。”:诗人因炎热而疲惫,选择休息,表现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3. “山僧老夫子,养蚕如养儿。”:山中的僧人像父亲般照顾蚕,表现出一种关爱与责任感。
  4. “奈何煮白茧,乃欲缫青丝。”:对生活的讽刺,白茧与青丝的关系象征着对物质的追求。
  5. “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燕子在泥中筑巢,暗示生活中的恶劣环境。
  6. “不闻两足尊,顶鹊安无隳。”:人类的沉默与雀鸟的安然形成对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7. “我亦学佛者,言之为兴悲。”:诗人自称学佛者,表达内心的悲伤。
  8. “作诗书壁间,以为浮屠规。”:最后以作诗为寄托,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以及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养蚕比作养儿,体现出深厚的情感。
  • 对仗:如“燕泥固可恶,覆巢似非宜”,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白茧与青丝象征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战乱后社会的无奈与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的信仰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形成一种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1. 菩提:象征智慧与觉悟,代表诗人向往的精神世界。
  2. 茅草屋:象征简朴生活与世俗的艰辛。
  3. 白茧与青丝:象征物质追求与精神价值的矛盾。
  4. 山僧:代表宁静的生活与人性的关怀。
  5. 燕子筑巢:象征家庭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菩提古精舍”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古老的寺庙
    B. 城市的喧嚣
    C. 壮丽的宫殿
    D. 美丽的花园

  2. 诗人提到的“白茧”与“青丝”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C. 人际关系的和谐
    D.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3. “山僧老夫子”中的“老夫子”指的是谁?
    A. 诗人的父亲
    B. 养蚕的僧人
    C. 书法家
    D. 学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题临安邱年》林升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菩提院》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宁静。然而,王之道更倾向于对佛教的思考与人性关怀,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之道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