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留侯唐邺侯传》
时间: 2024-12-29 17:09: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汉留侯唐邺侯传
作者: 阿克敦 〔清代〕
大道有消长,哲人在乘时。
身心役于物,出处失其宜。
缅彼子房贤,悠然使我思。
博浪报韩仇,英声震八陲。
密谋参帷幄,摧项如婴儿。
成功以告退,愿与赤松随。
从容儒者风,高踪谁可追。
长源旷代合,白衣帝者师。
二京恢复策,千秋竹帛垂。
谠议寤人主,骨肉无猜疑。
遐情寄放达,山巅与水湄。
汉唐两先生,令闻善保之。
托言养生术,罗网安所施。
神仙亦杳渺,功名不可羁。
遗编览夏日,绿叶亚槐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主题是阐述历史哲学和个人理想的关系。诗中提到大道的消长,哲人要把握时机;身心都被物质所困,处事失去应有的宜当。回忆起子房(张良)的智慧,使我心生向往。他以博浪之计报仇于韩,声名远震四方。密谋于帷幄之中,轻易摧毁敌人如同对待婴儿。他成功后选择告退,希望与赤松子(道教高人)同游。儒者的风范从容不迫,谁能追及他的高远?历史长河中,白衣帝(刘秀)是受尊敬的老师。二京的恢复需要策略,千秋的竹帛记录下这一切。理智的讨论唤醒了统治者,亲人之间没有猜忌。情感寄托在高山与水边的景致中。汉唐两位伟人,声名显赫,善于保护自己的名声。托言养生之术,何处施展其罗网?神仙的存在亦模糊不清,功名无法束缚我。最后,遗留下的书籍在夏日里翻阅,绿叶如同槐树枝。
注释
- 子房: 指张良,西汉初年的谋士,以智谋见长。
- 博浪: 指博浪沙之事,张良为报仇而策划的行动。
- 赤松: 指赤松子,古代道教高人,象征隐逸与超脱。
- 白衣帝: 指刘秀,汉光武帝,以平民身份起家,恢复汉室。
- 竹帛: 旧时记录历史的载体,代表历史记载。
- 谠议: 正确的意见或讨论。
- 罗网: 比喻复杂的事物或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阿克敦(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哲学。其诗风清新隽永,常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明清更替之际,社会动荡,诗人借古抒怀,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对理想人物的崇敬。
诗歌鉴赏
《读汉留侯唐邺侯传》是一首充满历史哲理的诗作,通过对汉初智者张良及其他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的开头提到“大道有消长”,表明历史是变化的,而哲人需要在时势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诗人通过对张良的景仰,表现出对历史智慧的尊重,尤其是他以智谋与策划为武器,成功地为韩报仇,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儒者风范的赞美,强调了高尚品德与无私精神。在诗中,赤松子与白衣帝的提及,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高人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山水的自然美,又有历史人物的伟岸,形成强烈的对比与统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道有消长: 指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 哲人在乘时: 有智慧的人要把握时机。
- 身心役于物: 受物质困扰,身心疲惫。
- 出处失其宜: 行为与环境不相适应。
- 缅彼子房贤: 想起张良的智慧。
- 博浪报韩仇: 张良用智谋报仇。
- 英声震八陲: 他的名声传遍四方。
- 密谋参帷幄: 在密室中策划。
- 摧项如婴儿: 比喻轻易击败对手。
- 成功以告退: 成功后选择隐退。
- 愿与赤松随: 希望与道士一起生活。
- 从容儒者风: 儒者的风范从容不迫。
- 高踪谁可追: 高尚的品德无人能及。
- 长源旷代合: 历史长河的汇聚。
- 白衣帝者师: 刘秀是尊敬的老师。
- 二京恢复策: 二京的恢复需要策略。
- 千秋竹帛垂: 记录历史的竹帛流传。
- 谠议寤人主: 理智的讨论唤醒统治者。
- 骨肉无猜疑: 家族之间没有猜忌。
- 遐情寄放达: 情感寄托在高山水边。
- 汉唐两先生: 赞美汉唐两位伟人的伟绩。
- 托言养生术: 讲养生之道的虚假。
- 罗网安所施: 复杂的环境如何施展。
- 神仙亦杳渺: 神仙的存在模糊。
- 功名不可羁: 功名无法束缚我。
- 遗编览夏日: 书籍在夏日翻阅。
- 绿叶亚槐枝: 绿叶如槐树的枝。
-
修辞手法:
- 比喻: “摧项如婴儿”,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敌人轻易被击败的情形。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 表达思想时使用排比,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对智慧、理想与高尚品德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流转与个人理想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子房: 代表智慧与谋略。
- 赤松: 象征隐逸与逍遥。
- 白衣帝: 代表历史上的英雄与成功者。
- 竹帛: 象征历史的记载与流传。
- 山巅与水湄: 自然的宁静与高远,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大道有消长”中的“消长”指什么?
- A. 大道的变化
- B. 大道的稳定
- C. 大道的消失
- D. 大道的扩展
-
诗中提到的“子房”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刘邦
- B. 张良
- C. 韩信
- D. 司马迁
-
诗中“愿与赤松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 A. 追求功名
- B. 希望隐居
- C. 渴望权力
- D. 追求财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 主题同样反映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但更加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情感基调略显沉重。
- 《归园田居》: 强调隐逸与自然之美,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与追求,这与《读汉留侯唐邺侯传》的历史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清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