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炷对清晨,微言得问津。所师非传癖,手泽仰如新。
白话文翻译:
香炉中的香烟袅袅升起,映照着清晨的宁静。我通过细微的言辞获得了启发。我的老师并非因传授而沉迷于此,而是他教导我的手法,仿佛是全新的体验。
注释:
- 香炷:指香炉中的香,香烟升起的状态。
- 微言:指细微的言辞或言语,强调其深刻的内涵。
- 问津:本义为问路,这里引申为获得启发或求教。
- 所师:所学习的对象或老师。
- 传癖:传授的癖好,指对传授知识的沉迷。
- 手泽:手法、技艺的影响或风采。
- 仰如新:仰望如同新的一样,表达对老师技艺的赞叹和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厚,号云隐,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桂隐纪咏》是一组记录诗人生活与感悟的诗作,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此诗作于晨时,表现出诗人对清晨的思考以及对老师教导的感激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师承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香炷对清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和谐而静谧的氛围。香炉中的香烟象征着思想的升华与灵感的源泉,清晨则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诗人通过“微言得问津”,表明在细微的言语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强调了言语的力量与深度。
“所师非传癖”,诗人对老师的态度表现出一种理性与选择,拒绝盲目的崇拜,而是尊重和仰慕老师的真正技艺。“手泽仰如新”则展示了师徒关系中的传承与创新,尽管学习的是古老的知识,但通过老师的传授,依然能感受到新鲜的活力。这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正是诗人在追求知识与智慧过程中的重要思考。
整首诗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教育、知识与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文的思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香炷对清晨:
- 描绘了清晨时分,香炉中的香烟袅袅升起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受。
-
微言得问津:
- 强调言语的细微之处同样能引发深刻的思考,表明诗人从简单的交流中获得了启发。
-
所师非传癖:
- 说明诗人对老师的崇敬并非盲目,而是出于对其知识与技艺的真实认同。
-
手泽仰如新:
- 表达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创新与活力,尽管是古老的技艺,但在老师的传授下依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炷”比作清晨的灵感来源,寓意深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香烟象征着思想的升华与灵感的启发。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敬仰,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思想的创新与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炷:象征智慧和灵感的源泉。
- 清晨:代表新的开始和希望。
- 微言:象征深邃的思考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香炷对清晨”中“香炷”指的是什么?
- A. 香炉中的香
- B. 清晨的空气
- C. 早上的阳光
-
“所师非传癖”中的“传癖”指的是什么?
- A. 传授的习惯
- B. 盲目的崇拜
- C. 学习的乐趣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激?
- A. 自然
- B. 知识和老师
- C. 诗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桂隐纪咏》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但张镃更强调师承与创新,而苏轼则更注重自然的哲理与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