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黄鹤楼》
时间: 2025-01-06 09:2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澄波,汉耶江耶,登临快哉。有晴云舒卷,层层楼迥雄风披拂,面面窗开。作赋祢生,题诗崔颢,占得人间几许才。都休问,怕苍茫吊古,触绪生哀。仙踪一去难回。任几度人民换劫杰。看东连吴会,寒潮断岸西邻巫峡,暮雨荒台。倚槛多时,凭阑竟日,玉笛何人又落梅。斜阳外,望凌空孤鹤,为我重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境开阔,描绘了万里江水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站在黄鹤楼上,晴空万里,云彩在空中舒展,雄伟的楼阁在微风中摇曳,窗户一一打开,仿佛在迎接诗人的到来。诗人提到古人祢生(祢衡)和崔颢,感慨他们的才华在世间有多少。对此不必多问,唯恐在这苍茫的历史长河中,感慨古人而生哀伤。仙人踪迹一去不复返,任凭人民经历多少动荡与变迁。东边连接吴地,西面是巫峡,寒潮侵袭,雨幕笼罩荒凉的台地。倚靠栏杆,静静凝视,直到夕阳西下,听那谁在吹玉笛,仿佛又唤起了梅花的芬芳。斜阳之外,遥望空中孤鹤,似乎在为我重返。
注释:
- 澄波:清澈平静的水面。
- 登临:登高临远,意指登上高处观看。
- 作赋:写赋,赋是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 祢生:指祢衡,是汉代的著名诗人。
-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以《黄鹤楼》闻名。
- 仙踪:指神仙的踪迹,形容离世的境界。
- 吴会:指的是古代的吴国地区。
- 巫峡:指的是巫山的峡谷。
- 玉笛:用玉制成的笛子,象征高雅的音乐。
- 孤鹤:孤独的仙鹤,象征超脱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惟圆,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风格多变,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鹤楼,诗人因目睹壮丽的自然景色而感慨,抒发对历史与人事的思考,表达对古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沁园春·黄鹤楼》是一首气势磅礴、情感深邃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万里澄波"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而宁静的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内心的宁静。接着,"晴云舒卷"和"雄风披拂"的意象,使得景色更加生动,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微风拂面的惬意。
诗中的“作赋祢生,题诗崔颢”,不仅是对古代诗人的敬仰,更是对才华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希望继承和发扬古人之志的愿望。然而,"怕苍茫吊古,触绪生哀"则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感伤,历史的苍茫让人感到渺小,诗人心中难免生出对过往的感慨。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再次引发对人世变迁的思考,"任几度人民换劫杰"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诗的结尾,"望凌空孤鹤,为我重来"不仅有着对孤独的哲思,更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表现了诗人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我。
总之,这首词不仅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也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澄波,汉耶江耶,登临快哉。:描绘美丽的江景,表达登高望远的快感。
- 有晴云舒卷,层层楼迥雄风披拂,面面窗开。:形象地描绘晴天的云彩与雄伟的楼阁,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氛围。
- 作赋祢生,题诗崔颢,占得人间几许才。:回顾古代诗人,感慨自己的才华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
- 都休问,怕苍茫吊古,触绪生哀。:表达对历史的无奈与感伤,感到苍凉。
- 仙踪一去难回。:感叹仙人的踪迹已不可追寻,象征对理想的追求。
- 任几度人民换劫杰。: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兴替,感叹沧桑。
- 看东连吴会,寒潮断岸西邻巫峡,暮雨荒台。: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现实的感受。
- 倚槛多时,凭阑竟日,玉笛何人又落梅。:表现诗人静坐思索,回忆往事。
- 斜阳外,望凌空孤鹤,为我重来。: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云彩的“舒卷”与“披拂”,使景物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东连吴会,寒潮断岸”,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古人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情感丰富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澄波:象征宁静与清澈的心境。
- 黄鹤:象征着自由与超脱的理想。
- 玉笛:代表高雅的艺术与音乐。
- 孤鹤:象征孤独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祢生”指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汉代
- C. 宋代
-
“万里澄波”中的“澄波”指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 A. 波涛汹涌
- B. 清澈平静
- C. 雾霭沉沉
-
诗中表现出对历史的什么样的情感?
- A. 怀念
- B. 无奈
- C. 疲惫
答案:
- B
- B
- A、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史惟圆的《沁园春·黄鹤楼》在情感上更加深沉,除了自然景色的描绘外,还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展示了更为复杂的思绪与感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史与诗歌:从古到今的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