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时间: 2025-01-01 13:01:37

深夏远林黑,溶溶云动山。

晚川澄众影,霁色润层峦。

地静知秋至,衣轻觉暑阑。

居山非有意,偶托即身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 张嵲 〔宋代〕 深夏远林黑,溶溶云动山。晚川澄众影,霁色润层峦。地静知秋至,衣轻觉暑阑。居山非有意,偶托即身安。

白话文翻译: 在深夏时节,远处的树林显得幽暗,云雾缭绕,仿佛在移动的山峦之上。傍晚的河流映照出众多影子,雨后的景色滋润了层层山峦。大地静谧,让人感知到秋天的到来,衣衫轻薄,感觉到夏日的尾声。居住在山中并非刻意为之,偶然寄托于此,便感到身心的安宁。

注释:

  • 深夏:指夏季的深处,即盛夏时节。
  • 远林黑:远处的树林显得幽暗。
  • 溶溶: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
  • 晚川澄众影:傍晚的河流清澈,映照出众多影子。
  • 霁色:雨后的景色。
  • 润层峦:滋润了层层山峦。
  • 地静知秋至:大地的静谧让人感知到秋天的到来。
  • 衣轻觉暑阑:衣衫轻薄,感觉到夏日的尾声。
  • 偶托即身安:偶然寄托于此,便感到身心的安宁。

诗词背景: 张嵲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之情。这首《山中》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景色,从深夏的远林到傍晚的河流,再到雨后的山峦,每一句都充满了生动的意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地静知秋至,衣轻觉暑阑”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感受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最后两句“居山非有意,偶托即身安”,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安宁。

诗词解析:

  • 首句“深夏远林黑,溶溶云动山”描绘了深夏时节山中的幽暗景色,云雾缭绕,仿佛在移动的山峦之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次句“晚川澄众影,霁色润层峦”通过傍晚的河流和雨后的山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美丽。
  • 第三句“地静知秋至,衣轻觉暑阑”巧妙地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感受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 最后两句“居山非有意,偶托即身安”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安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溶溶云动山”中的“溶溶”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比喻云雾如水般流动。
  • 拟人:如“地静知秋至”中的“知”赋予大地以感知能力,拟人化地表达了季节的变化。
  • 对仗:如“晚川澄众影,霁色润层峦”中的“晚川”与“霁色”,“澄众影”与“润层峦”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然之美,并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满足和安宁。

意象分析:

  • 深夏远林黑:描绘了深夏时节山中的幽暗景色,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溶溶云动山:形容云雾缭绕,仿佛在移动的山峦之上,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晚川澄众影:通过傍晚的河流,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美丽。
  • 霁色润层峦:描绘了雨后的山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美丽。
  • 地静知秋至: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 衣轻觉暑阑: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 偶托即身安: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溶溶云动山”形容的是什么? A. 云雾缭绕的样子 B. 山峦的移动 C. 云雾的流动 D. 山峦的静止 答案:A

  2. 诗中的“地静知秋至”表达了什么? A. 大地的静谧 B. 秋天的到来 C. 季节的变化 D. 诗人的感受 答案:D

  3. 诗中的“居山非有意,偶托即身安”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隐居生活 B. 诗人的满足和安宁 C. 诗人的无意之举 D. 诗人的偶然寄托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山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词对比:

  • 张嵲的《山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山中的景色,但张嵲的诗更注重对季节变化的感知,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 张嵲的《山中》与杜甫的《望岳》:两首诗都描绘了山岳的景色,但张嵲的诗更注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对宋代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对王维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