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览亭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4 12:21:49

野岸平林对郡城,登临领要在斯亭。

江吞荆楚流空阔,山入兴洋翠杳冥。

岁晚云烟昏近甸,沙晴鸥鹭满前汀。

杖藜竟日穷心赏,犹自羁愁未肯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会览亭三首 其二 张嵲 〔宋代〕 野岸平林对郡城,登临领要在斯亭。 江吞荆楚流空阔,山入兴洋翠杳冥。 岁晚云烟昏近甸,沙晴鸥鹭满前汀。 杖藜竟日穷心赏,犹自羁愁未肯醒。

白话文翻译: 在野外的岸边和平坦的树林对面是郡城,登高望远的关键在于这座亭子。 江水吞没了荆楚之地,流势空阔,山脉延伸至兴洋,翠色深远而幽暗。 年末时云烟弥漫,近处的田野昏暗,沙滩晴朗时,鸥鹭遍布前方的水边。 拄着拐杖整天尽情欣赏,但心中的忧愁仍未消散。

注释:

  • 野岸:指野外的河岸。
  • 平林:平坦的树林。
  • 郡城:指古代的行政区域中心城市。
  • 斯亭:指会览亭。
  • 荆楚:古代地名,今湖北一带。
  • 兴洋: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翠杳冥:形容山色深邃而幽暗。
  • 岁晚:年末。
  • 云烟:云雾。
  • 近甸:近处的田野。
  • 沙晴:沙滩晴朗。
  • 前汀:前方的水边。
  • 杖藜:拄着拐杖。
  • 穷心赏:尽情欣赏。
  • 羁愁:心中的忧愁。

诗词背景: 张嵲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会览亭上远眺的景色,通过对江水、山脉、云烟和鸥鹭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忧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会览亭为视角,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首联点明了地点和视角,野岸平林与郡城相对,登临的关键在于这座亭子。颔联和颈联通过对江水、山脉、云烟和鸥鹭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深邃。江水吞没了荆楚之地,流势空阔,山脉延伸至兴洋,翠色深远而幽暗,年末时云烟弥漫,近处的田野昏暗,沙滩晴朗时,鸥鹭遍布前方的水边。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但心中的忧愁仍未消散,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首联:点明地点和视角,野岸平林与郡城相对,登临的关键在于这座亭子。
  • 颔联:通过对江水、山脉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深邃。
  • 颈联:通过对云烟和鸥鹭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变幻与生机。
  • 尾联: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但心中的忧愁仍未消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吞荆楚流空阔”中的“吞”字,形象地比喻了江水的广阔。
  • 拟人:如“山入兴洋翠杳冥”中的“入”字,赋予山脉动态感。
  • 对仗:如“岁晚云烟昏近甸,沙晴鸥鹭满前汀”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忧愁的感慨,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与交融。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广阔与流动。
  • 山脉:象征着深邃与静谧。
  • 云烟:象征着变幻与朦胧。
  • 鸥鹭:象征着自由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斯亭”指的是什么? A. 会览亭 B. 野岸 C. 平林 D. 郡城

  2. 诗中哪一句描写了江水的广阔? A. 野岸平林对郡城 B. 江吞荆楚流空阔 C. 山入兴洋翠杳冥 D. 岁晚云烟昏近甸

  3. 诗中的“羁愁”指的是什么? A. 旅途的忧愁 B. 心中的忧愁 C. 自然的忧愁 D. 社会的忧愁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感慨。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瓜洲的描写,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张嵲的《会览亭三首 其二》与苏轼的《赤壁赋》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的感慨,但张嵲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而苏轼的赋则更加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