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六》

时间: 2025-01-04 09:11:59

亚字阑干花一朵。

每到花朝,春梦偏难妥。

女伴相携争婀娜,迷藏小捉妆楼左。

鬓枣微松蝉翼亸。

怕有人窥,轻合黄金锁。

戏罢偎人苔砌坐,日移交网花阴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其六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亚字阑干花一朵。每到花朝,春梦偏难妥。
女伴相携争婀娜,迷藏小捉妆楼左。
鬓枣微松蝉翼亸。怕有人窥,轻合黄金锁。
戏罢偎人苔砌坐,日移交网花阴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栏杆上倚着一朵花,每到花朝时节,我的春梦总是难以实现。女伴们相互携手,争相展现出婀娜的姿态,像是藏匿着的美人,嬉闹在妆楼的左侧。鬓间的发稍微松了,像蝉翼般轻盈。我害怕有人窥探,轻轻合上那金色的锁。玩耍结束,依偎着人坐在苔石上,阳光移动着,花影在网中轻轻摇曳。

注释:

  • 亚字:指“亚”这个字,可能是指一种姿态或形态。
  • 花朝:指春天花开的节日,象征春天的到来。
  • 婀娜:形容女子的姿态优美。
  • 迷藏:形容隐秘、难以捉摸的状态。
  • 鬓枣:指鬓发,形容发稍微松散。
  • 蝉翼亸:比喻轻盈的感觉。
  • 黄金锁:形容美好而又珍贵的事物,可能是用来比喻少女的心事。
  • 苔砌:指长满青苔的石阶,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
  • 交网:比喻阳光透过树叶形成的光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0年-约1711年),清代词人,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爱情和自然,常以个人的情感体验为主线。

创作背景:该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幻想。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 其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少女的情感世界。词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栏杆上的花、女伴们的婀娜身姿、鬓间微松的发等,这些都渲染出一种轻柔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借助春天的花朝,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渴望,但又在“春梦偏难妥”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词中的女伴们争相展现自己的美丽,展示了年轻女性的活力与朝气,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

诗中“怕有人窥”和“轻合黄金锁”的描写,突显了少女内心的羞涩与对爱情的渴望。最后一句“日移交网花阴簸”则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丝自然的动态美,仿佛时间在悄然流逝,花影在阳光下轻轻摇曳,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整首词在用词上清丽而不失细腻,情感真挚,展现了清代词人的独特艺术风格,给予人们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亚字阑干花一朵:栏杆上倚着一朵花,暗示春天的到来与美好的期待。
  2. 每到花朝,春梦偏难妥:每当花开的季节,春天的梦却难以成真,流露出一丝失落。
  3. 女伴相携争婀娜:女伴们相互扶持,争相展示自身的美丽,体现青春的活力。
  4. 迷藏小捉妆楼左:她们在妆楼的左侧嬉戏,似隐似现,给人一种神秘感。
  5. 鬓枣微松蝉翼亸:鬓发微松,轻盈如蝉翼,形象生动。
  6. 怕有人窥,轻合黄金锁:内心的羞涩与对隐私的保护,体现少女的纯真与渴望。
  7. 戏罢偎人苔砌坐:玩耍后依偎在一起,享受宁静的时光。
  8. 日移交网花阴簸:阳光的移动与花影的摇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鬓枣微松”将鬓发比作花朵,增添了美感。
  • 拟人:如“日移交网”让自然的变化更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春天的美丽与女性的情感展开,表面上是对春光的赞美,实则折射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爱情的思考,体现了青春的活力与内心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青春与美好。
  • 栏杆:象征界限与保护,隐喻内心的羞涩。
  • 女伴:象征友情与陪伴。
  • 阳光:象征生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维崧
    • C. 杜甫
    • D. 苏轼
  2. “怕有人窥,轻合黄金锁”中“黄金锁”象征什么?

    • A. 保护
    • B. 财富
    • C. 禁忌
    • D. 爱情
  3. 诗中提到的“花朝”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蝶恋花》- 李清照
  • 《如梦令》-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蝶恋花》- 李清照:同样描写女性情感,表达对爱情的向往与失落。
  • 《红楼梦》中的诗词:展现了对青春和爱情的思考,描绘了类似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1. 《清代词人研究》
  2. 《古典诗词鉴赏》
  3. 《词曲的艺术:古典与现代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