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六首 其六》

时间: 2025-01-19 17:53:39

碧汉沈沈清可念。

即目楼头,触处生幽感。

月挟河声天半撼。

风占雁势秋来险。

苕蒂新霜人影淡。

满地关河,望去愁千点。

道路销磨寒色渐。

重重别意心知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汉沈沈清可念。即目楼头,触处生幽感。月挟河声天半撼。风占雁势秋来险。苕蒂新霜人影淡。满地关河,望去愁千点。道路销磨寒色渐。重重别意心知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夜晚,碧蓝的天空显得沉静而清晰,让人感到思念。站在楼头,四处都能感受到淡淡的幽思。月光伴随着河水的声响,仿佛在半空中颤动。秋风带着大雁的身影,显得更加险峻。新霜覆盖在苕蒂上,人影变得模糊。满地的关河,望去令人愁苦千点。道路上渐渐消磨的寒色,分离的情感在心中愈发减弱。

注释:

  • 碧汉:指的是清澈的蓝天。
  • 沈沈:形容天空深沉而静谧的样子。
  • 楼头:指的是高楼之上。
  • 幽感:指细腻而隐秘的情感。
  • 苕蒂:指的是水边的植物,通常指的是芦苇。
  • 关河:指的是关隘和河流,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 销磨:指的是逐渐消逝或减弱。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诗人的情感结合,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景中有情”的表达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训正,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常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秋冬之际,诗人可能经历了离别或思念之情,因而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忧愁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篇以“碧汉沈沈”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深邃的氛围,给人以宁静之感。接着,诗人通过“即目楼头,触处生幽感”这种表达,联想到自身的情感,表现出思念之情的幽深与细腻。

“月挟河声天半撼”,在夜色中,月光和河水的声音交织,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暗喻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之后的“风占雁势秋来险”,则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巧妙结合,展现出一种秋的萧瑟与孤寂。

最后的几句通过描写人影淡薄与满地关河,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失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汉沈沈清可念:深蓝的天空显得沉静而清晰,让人思念。
  2. 即目楼头,触处生幽感:站在楼上,四周的景物都引发了内心的幽思。
  3. 月挟河声天半撼:月光与河水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仿佛在空中颤动。
  4. 风占雁势秋来险:秋风中大雁的身影显得更加危险,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5. 苕蒂新霜人影淡:新霜覆盖的苕蒂上,人影变得模糊,暗示着孤独。
  6. 满地关河,望去愁千点:遍地的关河,望去令人愁苦千点,传达离别的愁苦。
  7. 道路销磨寒色渐:道路上的寒色逐渐消磨,暗示情感的减弱。
  8. 重重别意心知减:离别的情意在心中愈发减轻,体现了内心的无奈与释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挟河声”,将月与河声结合,形成美的意象。
  • 拟人:如“天半撼”,使自然景物充满生命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与句之间相互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诗人对离别、思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汉:象征宁静与清澈的思绪。
  • :象征孤独的思念。
  • 河声: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象征离别与思乡。
  • 新霜:象征寒冷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碧汉沈沈”主要描绘的是什么?

    • A. 蓝天的清澈
    • B. 白云的飘动
    • C. 明月的皎洁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满地关河,望去愁千点”,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情感。

  3. 判断题:诗中的“风占雁势”暗示了秋天的到来是令人愉快的。(对/错)

答案:

  1. A
  2. 离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对比陈训正与李清照的作品,两者都使用了自然意象表达情感,但李清照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流露,而陈训正则更强调离别的愁苦与静谧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