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读蔺相如传赠李甥师蔺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原文展示
蚩蚩六国共忧秦,
独有相如智不群。
完璧东归何足道,
最贤能下怒将军。
白话文翻译
六国共同忧虑秦国的威胁,唯有蔺相如的智慧高人一筹。他把和氏璧安全地带回东周,这算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安抚愤怒的将军。
注释
- 蚩蚩:形容众多、繁杂的样子,这里指六国的忧虑。
-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它们共同面临秦国的威胁。
- 智不群:智慧超群,形容蔺相如的智慧出众。
- 完璧:指和氏璧,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美玉,象征珍贵的事物。
- 东归:指将和氏璧带回到赵国。
- 将军:在这里指愤怒的将领。
典故解析
蔺相如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政治家和智者,他以智慧和勇气著称。诗中提到的“和氏璧”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蔺相如为保卫国家和财富而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勇气。在与秦国的交涉中,蔺相如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避免了国家的危机,展示了他的才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晁补之(1050年-1120年),字允和,号梦阮,宋代诗人,以其情感细腻、风格多变著称。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威胁的时期,诗人以蔺相如的事迹来激励同代人,寄托对国家和未来的希望。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智慧和勇气的赞美。开篇用“蚩蚩六国共忧秦”点明了背景,六国对秦国的恐惧和忧虑,展现了那时的历史背景。接着“独有相如智不群”,强调了蔺相如的出众才智,形象地描绘出在动荡的局势中,少数人的智慧和能力能够改变局势。
“完璧东归何足道”,在这里,诗人用“何足道”来强化蔺相如带回和氏璧的伟大意义,暗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成就在于他如何解决国家的危机,安抚将军的愤怒。最后一句“最贤能下怒将军”,则突出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平息将军的怒火,展现了他为国捧心、化解矛盾的智慧。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对个体才能的尊重,激励后人要在国家危难之时展现出智慧和勇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蚩蚩六国共忧秦:六国因秦国的强大而感到忧虑,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紧张氛围。
- 独有相如智不群:在众多智者中,蔺相如的智慧是独树一帜的。
- 完璧东归何足道:将和氏璧带回的事迹虽重要,但不及其背后的智慧更为关键。
- 最贤能下怒将军:蔺相如的智慧与能力能够平息将军的怒气,显示出他在危急时刻的担当。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蚩蚩六国共忧秦”与“独有相如智不群”形成对比,强调了蔺相如的独特性。
- 比喻:将蔺相如的智慧比作一颗璀璨的明珠,突出其重要性。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赞美智慧与勇气在国家危机中的重要性,呼唤人们在困境中要有担当和决策能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国:象征着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命运与困境。
- 相如:象征智慧与勇气的化身。
- 和氏璧:象征珍贵的资源与国家的荣誉。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也反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蔺相如是哪个国家的人物?
- A. 齐国
- B. 赵国
- C. 楚国
- D. 秦国
-
“完璧东归”中的“完璧”指的是?
- A. 和氏璧
- B. 玉佩
- C. 书信
- D. 宝藏
-
诗中提到的“怒将军”指的是?
- A. 蔺相如
- B. 秦国将领
- C. 赵国将领
- D. 六国联军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秋夕》 by 杜牧
诗词对比:
- 比较晁补之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智慧的推崇。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