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怀追和柳子厚郊居岁暮韵
作者: 晁补之
残暑夜如炊,晓风吹萧索。
开门望林木,引蔓修篱落。
所欣尘累远,不恨生涯薄。
心事少干云,白头成忆昨。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残暑的夜晚,仿佛有炊烟升起,清晨的微风吹来,令人感到萧索。我开门望向林木,看到蔓藤修整的篱笆。心中欣喜的是尘世的纷扰已远离,不会怨恨自己的人生过于薄弱。心中的忧虑如同云彩般稀少,白头发已成为对往昔的回忆。
注释:
- 残暑:指夏季的余热。
- 如炊:形容夜晚的景象,像是有炊烟冒出。
- 萧索:形容清晨的寂寥、冷清。
- 引蔓修篱落:指用藤蔓装饰和修整篱笆。
- 尘累:指世俗的烦恼和困扰。
- 生涯薄:指人生经历平淡、没有大富大贵。
- 心事少干云:形容心中的忧虑少得像干云。
- 白头:指年老、白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叔明,号山人,宋代诗人,精于诗词和散文,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岁末时分,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思考人生的意义,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扰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心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第一句“残暑夜如炊”以生动的比喻开启,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内心的感受。接着“晓风吹萧索”,清晨的微风带来了一种清冷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开门望林木,引蔓修篱落”,诗人通过开门望向自然,体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引蔓修篱落”更是表现出一种自足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尘世烦恼的超脱,认为即使人生经历平淡,也不必怨恨。
最后两句“心事少干云,白头成忆昨”则是对时光的感慨,随着年岁的增长,心中忧虑渐少,反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怀念。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淡然而又深刻的哲思,体现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残暑夜如炊”:把夏末的夜晚比作炊烟,传达出温暖的感觉。
- “晓风吹萧索”:晨风带来清凉,营造出孤独的意境。
- “开门望林木,引蔓修篱落”: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关心。
- “所欣尘累远,不恨生涯薄”:表达对世俗烦恼的淡然与对生活的满意。
- “心事少干云,白头成忆昨”: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内心的忧虑减轻,对往昔的回忆愈加深刻。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夜如炊”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结合,提升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意境上都展现了对称美。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和对平淡生活的珍视,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 残暑:象征着生命的余晖和时间的流逝。
- 晨风:代表着清新和孤寂。
- 林木: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延续。
- 蔓藤:象征着生命的繁茂与繁琐。
- 白头:象征着岁月的积淀和回忆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残暑夜如炊”中的“炊”是什么意思?
- A. 烹饪
- B. 炊烟
- C. 照明
-
诗中表达的心态是:
- A. 追求名利
- B. 超脱世俗
- C. 愤怒社会
-
“白头成忆昨”中的“昨”指的是:
- A. 今天
- B. 过去
- C. 明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晁补之的《感怀》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甫更倾向于对国家的忧虑,而晁补之则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评析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