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袅娜 甲寅元夜》
时间: 2025-01-14 03:47: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袅娜 甲寅元夜
作者: 陈维崧
记旧时元夜,月挂红楼,钗影乱,笑声柔。
火蛾儿簇著凝妆艳粉,轻盈妖冶,打块成毬。
的的春娇,溶溶夜景,夹路银花烂不收。
一曲紫绡催薄醉,六街绛蜡试清讴。
谁料一天冰彩,化为丝雨,随风去洒遍皇州。
萦蝶翅,困莺喉。
谁家抛盏,何处藏阄。
微雪犹零,怕沾鞋印,碧云未合,莫上帘钩。
风光非旧,叹传柑佳会,今年换做,万里边愁。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往年元宵之夜,明月高挂于红楼之上,耳边传来轻柔的笑声,映照着众多的钗影。
火蛾儿聚集在美妆艳粉之旁,轻盈而妖冶,仿佛在打成一团团的球。
春天的娇媚和夜晚的景色交融,夹道中盛开的银花摇曳不定。
一曲紫绡的歌声催人微醉,六条街道上的红蜡烛映衬着清脆的歌声。
谁料到这一场冰冷的美景,竟化作细雨,随风洒落在整个皇城。
蝴蝶翅膀轻盈,困住了莺鸟的歌喉。
谁家正在举杯,哪里又藏着谜语?
微微的雪花还在飘落,生怕沾染了鞋印,碧云尚未聚合,莫要轻易拉开帘钩。
往日的风光不再,叹息着曾经的美好聚会,今年却换来了千里之外的愁苦。
注释:
- 元夜:指元宵节之夜,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欢乐。
- 钗影:形容女子的发饰与身影,暗示女性的美丽。
- 火蛾儿:这里指的是一种灯笼虫,聚集在灯光附近,增添了夜的热闹氛围。
- 紫绡:指一种紫色的丝绸,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或轻盈的舞姿。
典故解析:
- 元宵节:古时是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重要节日,象征着团圆与快乐。
- 冰彩:形容雪景的美丽,代表着冬天的纯洁与清冷。
- 碧云:象征着美丽的天空与柔和的气候,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50-1712),清代诗人,以婉约细腻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作品多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宵佳节,正值春季,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诗歌鉴赏:
《春风袅娜 甲寅元夜》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欢乐。诗中描绘了当年元夜的景象,月光下的红楼、轻盈的舞姿和欢快的笑声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意象不仅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然而,随着“谁料一天冰彩,化为丝雨”,诗人突然转向现实的困境,表现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惋惜。这里的变化不仅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更替,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控。尤其是“风光非旧,叹传柑佳会,今年换做,万里边愁”一句,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失落感。
整首诗在欢快中透出一丝忧伤,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作品更具深度与层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记旧时元夜:回忆往昔元宵之夜,开篇引入主题。
- 月挂红楼,钗影乱,笑声柔:描绘明月下的热闹场景,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火蛾儿簇著凝妆艳粉:火蛾儿聚集在灯下,象征着繁华与热闹。
- 夹路银花烂不收:银花盛开,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一曲紫绡催薄醉:音乐声响起,令人微醉,表现出欢快的气氛。
- 谁料一天冰彩,化为丝雨:转折,描绘出天气的变化,从美好转向忧伤。
- 萦蝶翅,困莺喉: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自然界的生动。
- 微雪犹零,怕沾鞋印: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对细节的关注与生活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火蛾儿聚集比喻热闹,紫绡催醉比喻音乐的魅力。
- 对仗:如“夹路银花烂不收”,对称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困境的叹息,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与美好,常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 火蛾儿:代表热闹与欢快,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 春娇:象征生机与希望,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丝雨:象征着变化与无常,表现现实的冷酷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元夜”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春节
-
诗中“夹路银花烂不收”表现的是?
- A. 人情冷暖
- B. 春天的美好
- C. 伤感的回忆
-
“谁料一天冰彩,化为丝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社会的变迁,与陈维崧的怀旧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分析清代诗人的风格与主题。
- 《唐诗三百首》——对比历代诗歌风格,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