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书事寄薛戴》
时间: 2025-01-19 19:46: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书事寄薛戴
作者:李端 〔唐代〕
朔雁去成行,哀蝉响如昨。
时芳一憔悴,暮序何萧索。
笑语且无聊,逢迎多约略。
三山不可见,百岁空挥霍。
故事尽为愁,新知无复乐。
夫君又离别,而我加寂寞。
惠远纵相寻,陶潜只独酌。
主人恩则厚,客子才自薄。
委曲见提携,因循成蹇剥。
论边书未上,招隐诗还作。
贵者已朝餐,岂能敦宿诺。
飞禽虽失树,流水长思壑。
千里寄琼枝,梦寐青山郭。
白话文翻译
北方的大雁已经成行而去,哀怨的蝉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时光的美好已然憔悴,黄昏的景象令人感到萧索。
嬉笑的言语渐显无趣,交往的约定也显得稀少。
三山在远处看不见,百年的光阴在空中挥霍。
往事尽是愁苦,新认识的朋友也难以带来快乐。
丈夫又一次离别,而我更加感到孤独。
虽然惠远常来探访,陶渊明却只得独酌。
主人的恩情厚重,客人的才华却显得微薄。
曲折的提携关系,因循的生活让人感到疲惫。
关于边疆的书信尚未寄出,隐居的诗篇仍在创作。
富贵人家已经吃过早饭,岂能信守宿约?
飞鸟虽然失去栖息的树,流水却长久地思念着深渊。
千里之外寄去美好的希望,梦中常常回到青山的郭外。
注释
- 朔雁:北方的大雁,象征秋天的到来。
- 哀蝉:蝉鸣凄凉,代表孤独和寂寞。
- 三山:指远方的山,象征远离和不可及。
- 惠远:指友人,可能代表一种理想的友谊。
- 陶潜: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以独酌自乐而闻名。
- 琼枝:象征美好的愿望或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长安时的心境,可能是在经历离别或孤独的情感后写成,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长安书事寄薛戴》通过描绘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唐代士人的内心世界。首联以“朔雁去成行”开篇,引入了北国的秋天,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紧接着的“哀蝉响如昨”则强化了这种孤寂感。全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随着诗句的深入,孤独感愈发明显,诗人对新知无乐、旧友再离别的感叹,反映了他对人情冷暖的洞察。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飞禽虽失树,流水长思壑”,以自然景象喻人情,既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也映射出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句“千里寄琼枝,梦寐青山郭”,将思念抒发到极致,既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朔雁去成行:北方的雁群成行而去,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离别。
- 哀蝉响如昨:蝉鸣依旧如昨,暗示着孤独和无情的时间流逝。
- 时芳一憔悴:时光的美好已经憔悴,形象地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暮序何萧索:黄昏的景象显得特别萧索,传达出浓厚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禽虽失树”,用失去栖息地的鸟比喻失去依靠的人。
- 对仗:如“笑语且无聊,逢迎多约略”,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和离别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渴望与珍惜。通过意象的交织,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雁:象征离别和迁徙,代表秋天的到来。
- 蝉鸣:象征孤独和过往的美好。
- 三山:代表遥不可及的理想和追求。
- 琼枝:象征美好的愿望和对友谊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朔雁去成行”中的“朔雁”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陶潜”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陶渊明
- D. 王维
-
诗人对新知识的态度是:
- A. 期待
- B. 无乐
- C. 热衷
- D. 疏远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秋夕》杜甫:描绘了秋天的情景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李端的《长安书事寄薛戴》与杜甫的《秋夕》在孤独感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端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失落,而杜甫则在忧国忧民的情怀中表达孤独。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端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