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4-09-19 20:4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如烟忆旧游。
听风听雨卧沧洲。
烛消香灺沈沈夜,
春也须归何况秋。
书咄咄,索休休。
霜天容易白人头。
秋归尚有黄花在,
未必清樽不破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往昔游玩的追忆,仿佛如梦如烟。躺在沧洲上,听着风声雨声。烛光渐渐熄灭,夜色沉沉,春天也总是要归去,更何况是秋天呢?书信来来往往,索性就不再追问。霜天之下,白发易生。秋天来临时,花儿依旧有些绽放,未必酒杯中就没有忧愁。
注释:
- 如梦如烟:形容记忆模糊不清,似梦似幻。
- 沧洲:意指遥远的水边或荒凉的地方。
- 烛消香灺:烛光熄灭,香烛的火焰也随之消散。
- 咄咄:书信的声音,或表示急切的情绪。
- 休休:停止、放下的意思。
- 霜天:秋冬时节,霜降的日子。
- 黄花:指秋天的菊花,象征坚韧与不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况周颐(1740-1796),字伯云,号秋水,清代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常以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怀。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作者晚年,正值人生的沉淀期,回忆往昔的游乐时光,感慨岁月流逝,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怀旧情绪的词作。诗的开头“如梦如烟忆旧游”,通过比喻手法,营造出一种模糊而美好的记忆氛围。接着“听风听雨卧沧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往日游玩的追忆。诗中的烛光消逝、夜色沉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随着“春也须归何况秋”的感慨,诗人对季节的更替感到无奈,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惋惜。
“书咄咄,索休休”则表现了诗人在面对纷繁的人事时的无奈与消沉,似乎想要放下,却又无法割舍。最后两句提到“秋归尚有黄花在,未必清樽不破愁”,以菊花的盛开来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希望,暗示即使生活中有忧愁,但依然可以找到美好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是一首极具文学价值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如梦如烟忆旧游:形容回忆往昔的游玩经历,恍若梦境般模糊。
- 听风听雨卧沧洲:在宁静的环境中,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安静的时光。
- 烛消香灺沈沈夜:夜深人静,烛光熄灭,带来一种孤寂感。
- 春也须归何况秋:春天终究要离去,更何况象征着凋零的秋天。
- 书咄咄,索休休:书信的来往让人烦扰,心情也随之沉重。
- 霜天容易白人头:秋冬之际,岁月流逝容易让人白头。
- 秋归尚有黄花在:即使秋天来临,依然有菊花盛开,象征着坚韧。
- 未必清樽不破愁:即使有酒杯在,心中的愁苦仍然难以消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如烟,形象地表达了记忆的模糊。
- 拟人:书信的声音让人感到急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
- 对仗:如“书咄咄,索休休”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集中在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洲:象征着幽静与淡泊。
- 烛光:代表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黄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尽管秋天来临,依旧有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鹧鸪天》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况周颐
D. 苏轼 -
“如梦如烟”形容的是? A. 记忆模糊
B. 生活美好
C. 自然景色
D. 秋天的萧瑟 -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 A. 春花
B. 菊花
C. 桃花
D. 牡丹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诗词对比:
- 《秋夕》:杜甫的《秋夕》同样表现了秋天的孤寂与人生的感慨,主题上与《鹧鸪天》有相似之处。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这首词中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与况周颐的怀旧情怀互为映照。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介绍清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